当我学会“梅拉宾法则”,和孩子的沟通突然顺畅了
谁能想到,自从儿子上初中后,原本乖巧懂事的他突然变得“易燃易爆”。动不动就因为一点小事变得特别狂躁,跟我顶嘴,冲我大吼大叫。他在那边吃饭边看手机,我不过说了他两句,结果他翻了个白眼:“别烦我!”他写作业磨磨蹭蹭,我催了他一声,他却暴躁地说:“你能不能出去,让我清静一会儿!”跟他说点啥,都油盐不进,简直不可理喻!那天晚上,儿子吃完饭一直在那玩手机。我本来不想说他,但眼看着马上就要七点了,我实在忍不住了,怒气冲冲地冲着他大吼:“都几点了,还在玩手机,你就不能自觉点吗?”没想到,儿子愣了一下,满脸不耐烦地说:“不用你管我!我乐意!”态度之恶劣,让我无法忍受。我这暴脾气蹭一下就上来了:“怎么?翅膀硬了?说你两句还不行了是吗!你看看你最近的成绩,简直一塌糊涂!你这样下去还想不想上高中了?”说完上前就推搡儿子,想夺回他手里的手机。这下就像捅了马蜂窝,儿子的情绪瞬间爆发,把手机狠狠地摔到地上,指着我的鼻子吼道:“别以为你是我妈就了不起!”说完头也不回地回了房间,砰的一声关上了门。我站在原地目瞪口呆,内心气血翻涌。我实在也想不通,从前那个对我言听计从、自律勤奋的孩子,怎么变成了这样?第二天,我越想越生气,便找学心理学的闺蜜诉苦:“我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如今变得这么叛逆暴躁,我真是太失败了!”闺蜜听我讲完来龙去脉,不禁摇摇头:“要我说,你得先把你这个暴脾气收一收,不然啊,你儿子的问题无解!”我很不服气,我脾气暴怎么了?这能怪我吗?还不都是被这个不成器的孩子气的!闺蜜看我不服,便给我讲了心理学上的“梅拉宾法则”:讲的是,在人际沟通中,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只有7%取决于谈话的内容,而听觉信息如语气、音量等则占了38%,视觉信息如表情、态度等则高达55%。也就是说:父母和孩子交流时,如果父母的面部表情看起来是愤怒的、失望的,语气听起来是高昂的、尖锐的。即使父母的道理再正确,初衷再怎么为了孩子好,也是无济于事。闺蜜还给我举了综艺《超级育儿师》里的一个案例。里面有一个叫宸宸的少年,叛逆又暴力。无论妈妈对他怎么关心,他要么充耳不闻,要么就是嘶吼着:“要你管?”“出去!”吃饭时,宸宸常常吃到一半,扔下碗筷就走;甚至还在房间里备着一根大棍子,用它来威胁妈妈。然而,嘉宾兰海观察后发现:宸宸的叛逆,其实是被父母错误的沟通方式激出来的。明明在吃饭,妈妈突然抽出一张卷子,不容拒绝他让边吃边答:“第一题选什么?”“一会儿把这张卷子做一点。”而爸爸总是一开口就训斥:“你懂不懂礼貌?”“父母跟你说话,知不知道回答?”长期下来,宸宸根本听不到父母在说什么,应激般地对父母产生本能的抗拒。最后,闺蜜告诉我:你的本意如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带给孩子的感受。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态度恶劣,脾气暴躁,很容易让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父母的情绪上。不仅很难认识到自己行为本身的问题,还容易激发孩子的反抗心理,亲子关系走向恶化。听完闺蜜的一席话之后,我醍醐灌顶。仔细回想一下,在和儿子沟通的过程中,我总是居高临下。说是沟通,但总是通过命令的语气,逼迫儿子做这做那,例如:“吃饭的时候不许玩手机!”“作业写成这样也好意思交?赶紧重写一份!”“我都是为你好,你听我的就行!”若他不听,我就会逐渐提高音量、加重语气,想要通过家长的“权威”逼迫他去认同和遵守自己的观点。哪怕我的初衷并非如此,但情绪上头,人难自控。最后忽视了儿子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不停地疏远和伤害。可话说回来,如果一个孩子,整天被训斥、被挑三拣四,得到的温柔、理解极少,怎么可能期待他对别人温柔?想起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之一的贾容韬,在书中分享过自己的经历。他儿子在步入高中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天天逃课去网吧、成绩倒数第一,数次参与打群架、两度被学校劝退。那段时间,他每天对儿子不是严厉责备,就是动手打骂。父子俩天天针尖对麦芒,关系紧张。他在深刻反思之后,决定改变自己与儿子的沟通态度。儿子考砸了,他不再抱怨,而是和颜悦色地说:“孩子,考得不少啊,老爸现在才知道一个高中生多么不容易。说实话,要让爸爸去考,还考不了这么多分呢。”儿子骑自行车撞了一个小孩,花去上千元的检查费和医药费,他也没有上来就指责,反而平和地安慰儿子:“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其实你不必太责怪自己,谁能不犯一点儿错呢?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谁会无端给家里添麻烦呢?”然后,他还主动帮儿子修好了自行车。在他和风细雨的关爱下,儿子不再和他针锋相对,还努力上进,最后考入了重点大学。李玫瑾教授说过:你对孩子说话的语气,决定着孩子对你的态度。当父母放低姿态,耐心、温和地和孩子好好沟通,用绵绵细语将人生智慧慢慢灌输到孩子的脑中,孩子的内心就会被安全感所包裹,他会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深爱的、尊重的。如此,教育才会坚定地发挥作用。意识到自己在与儿子沟通上的简单、粗暴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态度。我不再命令儿子做这做那,也不再对他大吼大叫,更不会动辄指责他。我辛苦做好的饭菜,儿子吃了两口就放下筷子:“我吃饱了!”要是以前,我肯定会拍案而起,大声斥责他不珍惜我的劳动成果。如今我却能心平气和地说:“好的,晚上你要是饿了就喊我,我再给你做。”儿子半夜不睡觉玩手机,我也没有勃然大怒,而是轻柔地说:“别玩太晚了,小心明天起不来哦!”那天,儿子又考砸了,一脸无所谓地拿着卷子给我签字。我看着卷子上血红的56分,顿时气血翻涌,但我仍假装平静地签了字,还微笑着对他说:“不错,能看出来进步了,同样的题型你这次做出来了!”儿子的脸上闪现了一丝惊讶,默不作声地走开了。那天晚上,儿子竟然破天荒地敲开了我的房门,向我请教这次考试的错题。我欣喜地发现,我已经初步敲开了儿子的心门,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如今回头来看,儿子对我态度的改变,完全得益于这段时间我所执行的三个“沟通策略”:即“低音量 ” “温柔的言语” “和善的态度”。1. 音量要放低看过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人员将妈妈超过85dB的说话录音,放给10名7~10岁的孩子听。然后让他们写下录音的内容,结果只有13.3%的孩子写对了。也就是说,父母说话的声音越大,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难以集中,教育的目的就更无法达成。低声说话,传递给孩子的是愉悦、平静的情绪,让他感到身心放松;大声吵吵,让他感受到的是压抑、恐惧,他只会离父母越来越远。没有人可以靠高分贝的斥责走进另一人的内心,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学会降低音量。2. 言辞要温柔尹建莉的女儿有次数学没考好,老师在家长会后特意找她说了此事。回到家后,她没有责骂女儿,而是温柔地说道:“老师说你这几次数学虽然考得不是很理想,但她觉得你的数学其实是很有潜力的。”就这样,女儿受到很大鼓励,自信也被激发起来,之后越考越好。很多时候,同一句话,不同的表达方式,带给孩子也是截然不同的感觉。我个人的经验是要“硬话软说”“负面的话积极地说”。比如把“赶紧过来吃饭!”换成“我做了你喜欢的排骨,再不来吃要凉咯!”把“不许玩手机了!”换成“妈妈能理解你,手机确实很有意思,可是长时间玩不仅伤害眼睛,还影响学习,你是大孩子了,妈妈知道你心中有数。”当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和温和,其实很容易放下心扉,发自内心地接纳你、认可你。3. 态度要和善“梅拉宾法则”中曾明确指出,人与人交往沟通中,你用什么表情和态度,对关系影响很大。教育孩子时,最忌讳的就是板着臭脸、摆出高高在上的态度,冷冰冰地与对方说话。电视剧《小欢喜》中,方一凡对待父母的态度截然不同。妈妈董文洁不管发生什么,总是对他用命令的语气,态度强硬,动不动指责他这不行,那不行;于是,他要么装作没听见,要么阳奉阴违; 爸爸方圆和他说话时总是和颜悦色、面带微笑,经常认可他的优点;他总是郑重其事地听,然后把爸爸的话放在心上,悄悄改变。父母说话的态度不同,沟通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温柔的脸色、和善的态度,就是温暖孩子内心的火炉,让孩子愿意听你说,也愿意为之改变。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要顺应孩子的感觉和节奏,错误的教育方向与方式,孩子会把你撞飞。如果你发现和孩子很难沟通,不妨想一想“梅拉宾法则”。他会告诉你,你对孩子下达的每次命令,发的每一次脾气,都会把孩子越推越远。只有和颜悦色、温暖如春,才有机会融化孩子心里的冰与寒,成为那个“赢得”孩子的人。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想让你的女儿不好惹又受欢迎,这4句话
前几天,后台收到了一条私信:你好,我是一名高一新生,开学后为了搞好关系,我就主动帮大家带早饭,主动打扫厕所。半个月过去了,大家好像默认这些事都是我来干,有一次我没扔厕所垃圾,结果同宿舍的一个人用很不好的语气说“垃圾满了,该倒了啊”。我很生气地说,厕所又不是我一个人用,谁爱倒谁倒。结果,她反而委屈了,说我说话很冲,以前都是我弄,她就问我一下怎么了?现在我反而成了宿舍那个斤斤计较的人了。我公号大部分是女孩妈妈、偶尔有爸爸,零星着也有几个孩子。每次孩子们的留言,我都额外看许多遍,尤其是涉及到社交。因为这是父母最难发力的地方,你可以花钱买学区房,也可以收买老师对娃额外关注,但你就是没办法让同学们都喜欢自己的孩子、都别欺负自己的孩子,不管你多么有钱、权、势。如果从一开始没教孩子捍卫自己,那不知不觉她就会成为关系中的被动角色。谁也没办法保证孩子一路遇到的都是友善的人,想让孩子成为受欢迎,但又不好惹的人,请一定教会她这几句话。1、跟你有什么关系?当被别人贬低嘲笑时:你吃的也太多了吧,怪不得这么胖?你也太笨了,跑操都跟不上!你家是不是很穷啊,怎么书包这么旧了还背呢?被别人随意评判:倒垃圾不就顺手的事,你怎么这么小气。大家都是一个宿舍的,你没必要这么说话吧?这种吧,说欺负不至于,但谁听着也不舒服,哪怕对方并不是故意的。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如果绕不过当中的逻辑,娃就会没完没了的内耗:自证:我吃得不多、我不笨、我家不穷……反思:是不是该换个书包了?生气:他凭什么这么说我?哼!其实,不管对方说的是不是事实,只要带有明显的个人偏见,我们重要的不是去反驳对方说的,或者尝试改变自己。因为你越是在意,越容易被对方拿捏。最重要的,应该是教会孩子改善自己的看法、思维方式。你自己的事,跟ta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只需要教孩子回一句:“跟你有什么关系”。因为一个人的感受和看法,大多是局限于ta的思想、认知水平、家庭模式、性格等等各方面。我们不需要向他人解释,更不需要事事获得他人的认可。同一个事实,不同的人可以产生很多不同的观点。因为别人说的一句话,就痛苦,就改变自己,那给了别人多大权力呢。如此孩子才能从别人无意故意的言语攻击中抽身而出,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2、你的感受很重要父母一定要提醒孩子,当一段不好的关系出现时,都是多少会出现征兆的。尤其是有些朋友表面和你亲密无间,却有意无意让你自查短处,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你的自信默默流失掉。有位朋友分享过自己女儿的例子:女儿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常常一起玩。那孩子性子也很软,没有攻击性,朋友也挺喜欢。不过过了段时间,她就发现一向活泼开朗的女儿,变得越来越自卑、内向。总是问“妈妈,我是不是太黑了?”、“我穿黄色不好看吧?”、“我这么丢三落四的性格,谁都嫌弃吧?”她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仔细回想,这些自我判定,都跟娃的那位朋友有关系。因为她听过那孩子各种评论过自家闺女:“你这肤色,怎么敢挑战黄色啊?以后可别穿了”“你的脸这么大,还是留头帘适合,显得脸小一点”“你那么说别人当然不爱听啊,你这情商,以后多听我的哈?”孩子朋友说这些话时,并不刻薄,朋友觉得小孩子都童言无忌,也觉得好闺蜜之间有时候就会吐槽彼此,就也没管。她自己是大大咧咧的性格,就以为女儿应当也不在意朋友的言论。没想到这些“无意”的贬低和否定,会一点点蚕食孩子的自信心,让自我怀疑、自卑的种子在心中疯涨。所以,一定要告诉孩子,在与他人相处时,你自己的感受很重要。无论对方是不是故意的,他的话让你不舒服了,行为伤害了你,都可以说出来。真正的朋友是会顾及你的感受,不会让你难堪。哪怕你性格内敛不善言辞,也会考虑你的感受。而不是看你软,就拿捏你,看你不会拒绝,就欺压你。如果你说出自己的感受,对方仍不收敛,那就证明对方就是故意的,我们又何必顾忌他的感受?孩子只有对那些让自己感到不适的行为,第一时间表明态度,才能捍卫自己的权利,从一开始就拒绝毒关系。3、3、你永远有拒绝别人的权利中国是人情社会,我们从小的教育就让我们总是对拒绝难以启齿,导致现在养育孩子也很难真的遵从本心。明知道孩子很宝贝那个玩偶,却碍于情面劝孩子:“小弟弟就是玩一下,一会还还你呢”。明知道孩子不喜欢和对方玩,但处于礼貌友好,依旧会劝:“我们跟小妹妹玩一会吧,要不然她多孤单”。说实话,确实有一点道德绑架了。这不就是相当于在教孩子「你要委屈自己,顾全别人」吗?这个世界不缺一个委曲求全的大人啦!所以,拒绝教育非常重要。「允许」孩子拒绝,「尊重」孩子的拒绝。哪怕你不理解的点,也可以先问孩子一句:为什么呀?不想和对方玩,因为想独处;不想打招呼,因为有点害羞;不想分享玩具,因为我还没玩够。如果孩子是因为“自我感受”而拒绝,这永远是值得尊重和鼓励的。哪怕对方是善意的,当我们不需要或不舒服时,也有拒绝的权利。善意,是好东西,但不是所有善意,你都需要全盘接受。我们真正需要教会孩子的,是如何得体不伤害人的拒绝。明确干脆拒绝,不用沉默或模棱两可代替回答;明确自己的需求,不用过于解释或辩解。拒绝也不影响认可对方的好意和努力。比如,谢谢你还想着我,但我今天不想喝奶茶;我今天想早点回家,没办法陪你做值日了。有时候真诚的拒绝,会比虚情假意的迎合更让人舒服。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让我们的女孩明白,自我感受永远是保护自己的第一防线,也是拒绝的正当理由。4、你值得被赞美这不需要任何前提现在养10岁的大宝和4岁的二宝,我发现心境真的大不同。孩子小时候我们总是能发现他们的美好。哪怕扔个东西,摔个跤我们能都能夸出花来,但随着孩子越长越大,我们也变得越来越功利。凡事都讲进步,要结果。夸孩子开始变得好难……做到还不行,还得做的比之前好,也许才能获得一点点夸奖。有多少孩子,终其一生都再等着父母的认可?经常被否定的孩子,低自尊、低价值感、不配得感。觉得只有自己付出的足够多,才配拥有。只有自己做的足够好,才配被夸奖。只有把自己榨干,才能心安理得的享受。这样的孩子是最容易被PUA的对象,永远在寻求别人的认可。我就是太笨了,什么都做不好;我这样差劲的人,有人跟我玩就不错了,不该奢求尊重。一定是我做的不好,别人才都不跟我玩。这些不被看见的孩子,会永远处于社交弱势的一方,也最容易成为集体中被边缘化、欺凌的角色。父母想要避免孩子长大容易被PUA,受制于人,那就要在他们小的时候多看见,赞美孩子,给予他们勇气、自信和爱。因为最好的防PUA教育,就是让孩子做自己,爱自己。让孩子知道,她本来就很好,值得被肯定和赞美,这不需要任何前提。只有孩子建立了正确的自我价值感和是非观,她才不会轻易被他人的思想操控。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一个内心强大,哪怕没人欣赏也能独立美丽的人。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如果你有一个高敏感的孩子,请这样爱他
美国心理学研究者伊莱恩·阿伦提出“高敏感人群”这个概念,它指的是那些对内部和外部刺激特别敏感的人们。生活中大约15%到20%的人具有这种特性。与之有同样反应的孩子,则被称之为“高敏感儿童”。伊莱恩·艾伦在《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一书中总结了这类儿童身上的一些共同的特点:高敏感儿童感觉往往异常灵敏,他们过度反应、过度情绪化常常让大人心烦意乱、不知所措。我们在家长朋友的留言中常常看到关于“敏感”的抱怨:“孩子晚上经常无故哭闹,真是折磨人!”“学校发了新校服,孩子穿上就是说不舒服,别的孩子穿上都没问题,就他事儿多!”“我的孩子是一个‘狗鼻子’,一点异味都受不了。”“女儿太敏感了,老生闷气,大人一个严厉的眼神,都能让她难受许久。”……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到底应该如何爱一个高敏感的孩子,助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1、理解你的高敏感孩子当我们谈起“高敏感”时,很多家长可能下意识地对敏感抱持偏见,认为这样的孩子脆弱甚至软弱。他们会训斥孩子:“为什么你遇到一点儿小事就哭鼻子?”“为什么你那么娇气,一点苦都忍受不了?”“为什么你那么玻璃心,不能坚强一点?”当父母不理解孩子身上这种特质时,就会想方设法地让孩子大胆一点、积极一点、坚强一点。在父母的误解中,孩子的痛苦加深,他们为自己的感受感到羞耻、自责,觉得自己很糟糕。他们也很迷茫:“为什么只有我在这些细枝末节的事物中感到痛苦?”事实上,敏感不是孩子的错。许多科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同:高敏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它不是一种心理障碍或是缺陷。这种气质几乎刻在了孩子的基因里。高敏感儿童天生拥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可以感知到事物细微的差别,并对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加工。曾有学者对高敏感者进行脑部扫描,发现他们共情相关的脑区的激活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人。因为知觉敏感、共情强烈,很多小事都会对孩子产生很深的影响。你可以想象高敏感儿童随身携带一个放大器,感官接收的信息,都被他们一一放大:电视音量、温度的轻微变化、香氛的味道、食物的口感、衣物的触感……他们常被这些放大的细节困扰。除此之外,他们对别人的情绪反应也很敏感,共情能力强,常因一些小事引起情绪波动。这一类孩子在成长中,特别需要在家长的引导下,理解自己的气质。如果你多了解高敏感儿童一分,你也会对他们多一分宽容。你就不会在孩子因为粗糙的床单而发脾气时,责怪他们。有了父母的关爱与理解,孩子才会更容易接受并欣赏自己敏感的内心。2、尊重孩子的感受养育一个高敏感的孩子,我们最容易犯的错就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法国巴黎大学哲学博士法布里斯·米达勒曾在书中提过自己的经历:在他四岁那年,母亲给他套上和姐姐一样的羊毛衫。然而,这件毛衣的每一缕纤维他都能感受到,他觉得扎人、不舒服,忍不住哭喊,叫嚷。而姐姐则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适。看着“撒泼”的小儿子,母亲非常恼火。第二天,又是同样的毛衣,同样的哭喊。第三天,母亲终于回过神,给他买了件棉质套衫,他激动得喘不过气,感激地扑进母亲的怀里。这个故事里的母亲和所有普通的父母一样。面对极其敏感且情绪化严重的小孩,我们很难想象孩子当下的感受,甚至我们会否定、指责孩子的感受。正如前文提到,敏感的孩子羞耻感往往十分强烈,当父母否定他们的感受时,他们可能关闭心门。我们提醒自己,他可能感知到了你感受不到的刺激。你可以多追问自己几句:“这孩子到底哪里难受?”“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情?”“他现在需要什么?”当你发现了刺激源时,你需要的是尊重孩子的感受,并帮他描述出来:“你的衣服湿了又进了沙子,你很想换衣服,是吗?”“刚刚爸爸瞪了你一眼,你觉得他很凶,你很难受……”当孩子的感受被认可了,他才会慢慢冷静下来。如果你无法弄清刺激源时,就抱抱他,安抚他,用肢体语言表示你的关爱。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了,被看见,被理解了,他们内心的勇气也会更多,从而获得抵抗不适的勇气。3、高敏感的孩子需要温和的界限~~被愤怒的父母吼叫,被老师严厉批评……对普通的孩子来说,是家常便饭,但对于敏感的孩子来说,会在他们心里掀起巨大的风浪。因为高敏感儿童不仅对环境敏感,对情绪反应也很敏感,他们的感情比普通人更加强烈。这不是说,我们不能批评敏感的孩子;也不是说在教育孩子时,总要顾忌他们的情绪;而是在管束孩子的时候,要注意表达的方式。首先,不要说让孩子感到羞耻的话,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敏感的孩子不仅会记住你的辱骂、嘲笑或讽刺,他们还会记住你失望的眼神、愤怒的表情和暴力的肢体语言……这些都会引发孩子的痛苦,左右他们的心态。但是反过来,他们也会因为他人的关心、鼓励而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所以,对于高敏感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大人的鼓励和支持。不妨经常充满爱意地看着他们,并对他们说:“不要紧的、没关系的、你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你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我真的很爱你……”这是比批评更有力量的教育。当你不得不批评孩子的时候,也要注意场合。如果场合不合适,一定要忍住,可以把孩子带到一个单独的空间再跟他沟通。其次,给高敏感的孩子一点留白时间。高敏感的孩子本身就擅长自省,他们内心有很强的道德感。他们可能在家长对他的错误反应之前,已经知错了并为自己所犯的错深深自责。这种感觉,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这个时候,他其实已经不需要批评了,此处可以留白。在敏感的孩子身上,藏着很多优点等着我们去发掘。美国作家詹恩·格兰尼曼在《你有多敏感,就有多珍贵》一书中写道:敏感者在“有毒”的环境或其他负面环境中会比其他人遭受更多的痛苦;他们承受的压力、疼痛、疾病、焦虑、抑郁、恐慌和其他问题的水平更高。另一方面,他们也会表现出更多的创造力、同理心、自我意识和开放性。他们身心健康,更加快乐,拥有更牢固的关系。他们的天赋,比如他们倾听、关爱、治愈,以及创造艺术和美的能力,会大放异彩。敏感的神经系统给孩子带来了烦恼,但也让他们拥有了独一无二的丰富内在。他们善于观察,富有同情心,更愿意表达善意。至于高度敏感会成为孩子的弱点还是优势,父母的教养方式很关键。当然,抚养这样的孩子有时可能会让你觉得很难、很崩溃。孩子没有问题,你也没有问题,你们只是遇到了一点困难。需要解决这种困难,没有技巧,唯有倾注更多爱心和耐心,亲子共同成长。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幸福的人,都有一种配得感
前段时间,关于吴艳妮#我有资本也有实力拥有高配得感#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 别人拿她带妆比赛说事,她无所谓地说:“我觉得自己开心就好,你想带妆就带妆,不想带就拉倒。” 开跑前,她手指赛道的手势被指猖狂,她霸气回应:“我平常低调就好了,在赛场那么低调干啥?我要去战斗的!” 面对诋毁她毫不在意:世界上有两种人才会说你。一种是嫉妒你的女人,一种是不如你的男人。诋毁本来就是一种仰望。自信又洋溢着生命力,完全释放本真,尽情做自己。 凭借这股子“狂”劲儿,她在田径场上火力全开。 很认同黑格尔的一句话:“人应尊敬他自己,并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生活中,那些过得幸福顺心的人,大多配得感较高。而不相信自己“配得上”的人,往往真的与好运失之交臂。 提高配得感,能够形成一个积极的能量场,最终达到心之所向。 1、别让“我不配”,拖垮你的人生俞敏洪曾在《我是演说家》中讲过自己的故事。 因为自卑,他什么都不敢想。大学没有谈过一次恋爱,也没有参加过一次干部竞选。 他说:自卑的人一定比狂妄的人更加糟糕。狂妄的人也许还能抓住本来不属于他的机会,但是自卑的人永远会失去机会。 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触: 在感情上,觉得自己不够好,对喜欢的人不敢表明心迹; 在工作上,担心自己能力不行,心甘情愿接受业绩惨淡; 在生活上,远离一切美好事物,把所有收获归功于运气。 习惯性否定自己,会形成强烈的不配得感,对自己进行隐形攻击,使人陷入无休止的内耗中。 这样的人生,又怎么谈得上幸福呢? 看过网友@Simon的经历。 他硕士毕业,帮客户做一些问题咨询,已经有多年工作经验,能力并不差。 可每次跟客户谈话,总显得不自信,被问及收费会非常紧张,纠结自己的服务值不值那个价。 工作几个小时,他只敢报价100块钱,做了很多赔本买卖。想不到的是,这样并没有招揽到更多业务,客户反而质疑他水平低,找他服务的人越来越少了。 本来领导对他很看重,去年年初想委任他做客服经理,可他却觉得担不起这个重任,半推半就地给拒绝了。 到现在,他工作一直不温不火,加班加点忙忙碌碌,但一直得不到提升。 总认为自己“不行”“不配”“不值得”,同外界的评价形成阻断,就无法看到自身的价值,什么都不敢尝试,从而失去很多可能性。 这像极了“冒名顶替综合征”指出的理论: 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你还是去找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当认为自己“配不上”时,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不断地自我怀疑和否定,自信心逐渐被瓦解,存在感和安全感也消失殆尽。 越认为自己无能就越无能,最终陷入焦虑、挫败的恶性循环中。2、幸福的人,都有一种“配得感”一个人是否拥有高配得感,来自于内在的力量和自我接纳程度。 一旦拥有了高配得感,就会变得笃定坚韧,任何事情都不能造成困扰和伤害。 微众银行为了拍摄微电影,曾跟踪采访了一些普通人的生活,从他们身上能看到许多人的缩影。 31岁的唐欣就职于一家上市公司,最初的几年,她简直是从迷茫沮丧中熬过来的。 22岁大学毕业,她做了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交完房租水电和生活费,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 她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行、运气不好,是不是只能过低配的生活。 可看到同学们发展得很好,她不甘心,决定拼一拼,于是辞职考研。 26岁硕士毕业,有了更好的学历和实习经历,但在找工作的关口却连连失利。 她坚信事情坏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再坏了,自己首先不能垮,又一次次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一路跌跌撞撞,一路奋勇直上。 如今她拿着同龄人羡慕的薪水,有着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生活就是这样,高光与低谷此起彼伏。 我们最终会成为什么样子,取决于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随时出现的插曲。电影《破产姐妹》里,有这样一句台词: “坚信自己能得到或配得上某些东西,当你不断通过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会越来越有底气,去追求更好的。” 以乐观的心态,凭蓄力向上的勇气,就有了解锁美好的能力。 不妨大胆一些,定一个目标,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 遇到喜欢的人,大大方方表白,爱人也要先爱己; 面对挑战与压力,敢于担当,积攒实力攻克难题; 不委屈自己,去丰富自己,每天都过得淋漓尽致。 你要建立清晰的认知,相信自己配得上幸福,做好未来规划,努力向上生长。 坦然接受目前的一切,也坚信美好会降临;承受得住命运的打击,也配得上命运的赐予。 那么,人生也将随之改写。朱光潜说得很对:“人生是一种广泛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生活中的所有表象,都是我们的内在反射。 对自己客观评价,并且在这些维度上去努力,会形成积极的反馈。 那么,该如何提升自己的配得感呢?跟你分享几个方法:1.自我接纳,做到真正爱自己 哈佛大学教授泰勒的长相令人难以恭维,可他善于欣赏自己,觉得自己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能与名人扯上关系: 莎士比亚也有闪亮的秃顶,福尔摩斯也有漂亮的鹰钩鼻,林肯也有一张大长脸,拿破仑个子就很矮小,卓别林就是一双八字脚! 他乐观睿智,被称为最受欢迎的导师。 爱自己美好的一面,也接纳不完美的一面。 试着写下自己的10个优点,多做正向暗示:“我能行”、“我值得”、“我会更好”。 发自己的光,把前行的路照亮。 2.不被定义,找准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身高1米8,别人说你1米7,你就会反驳,说对方睁着眼睛说瞎话。 可如果别人否定你的能力和风格,你就会很委屈,对吧? 因为数据有明确参考,诸如气质之类每个人各有偏好。 那么既然如此,你又何必设定框架来禁锢自己呢? 你是谁,想过怎样的生活,自己的感受最重要,没必要活在毫无意义的定义里。 找准自己的位置,建好自己的坐标,你同样可以拥有自己的专属人生!3.专注成长,让自己“配得上” 在很早的时候,蔡康永就开始写书,但他的书被说成是无聊的鸡汤。 不过他并不在意,而是沉浸在读书写作里,修炼出强大而稳定的内核。 后来《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上市,立刻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冠军,读者公认为这是一本实用书。 至此,他的畅销书出了一本又一本,帮无数人解开了困惑。 查理·芒格说:“要得到你想要的某件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专注自身,开启升级迭代模式。 如果你觉得“值得”,并足够努力,吸引来的就是与你相匹配的精彩。幸福的秘诀是什么? 不是你拥有了才值得,而是认为值得才会拥有。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做到客观的评判,并有胆量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电视剧《繁花》中,有句台词令人叫绝:“经常庆功,才能成功。” 当你开始自洽,相信自己“配得上”,内在的力量就会越来越饱满,目标也就越来越接近。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永远不要放大自己的痛苦
19世纪,美国有个卖鸡蛋的农妇,她平时总是喜欢杞人忧天。有次她不小心打碎了一个鸡蛋,这本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她却想:一个鸡蛋经孵化后就会变成一只小鸡,小鸡长大后成了母鸡;母鸡又能下好多鸡蛋,蛋又可以孵化成很多母鸡……于是她悲痛地大叫起来:天哪!我失去了一个鸡场。她越想越难过,很快就积郁成疾,最终躺进了医院。现实里有很多农妇这样的人,对于任何事情,总是表现得忧虑不堪;但凡有些风吹草动,都能脑补出一场灾难。齐善鸿教授说,不断放大自己苦恼,那些小问题就会要了你的命。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很小的,过度思虑,只能加剧你的不幸,把你拖入绝望的深渊。作家寇士奇,曾讲过一个大学生的故事。这位大学生刚毕业不久,想到一家知名公司去应聘。投递简历后,人事部经理给他打电话,说对他的情况比较满意,约他次日去面试。结果第二天,这位年轻人在路上出了点小事故,迟到了。经理很遗憾地告诉他,因为不准时,他失去了这次应聘的资格。得知这个结果,这位年轻人既沮丧又难过。他觉得没能进入这家公司,自己以后估计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同时又感到前途渺茫,觉得是上天故意刁难自己……在反复思量下,他陷入痛苦的泥潭,甚至对求职产生了恐惧,最后只好回家啃老。媒体人许可说:“你感受到的痛苦,其实都是来自你的推理。”很多烦恼都是想出来的,想得太多,就容易被极端情绪左右,陷入过度思维引起的不幸中。电影《说来有点可笑》中,有个16岁的男孩克雷格。克雷格想申请去一所暑期学校就读,进入这所学校对上一所好大学有帮助。离申请日期还有半年,可他却一直摆脱不掉申请失败的想法:若申请失败,上不了这所学校,就意味着上不了好大学;很有可能,也会因此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女朋友,过不了好的生活……这些挥之不去的想法,使得克雷格整日唉声叹气,活在烦闷焦虑中。等到申请日,他竟害怕得不敢提出申请,最终和这所学校失之交臂。想起张学友唱过的一句歌词:“过分思考,庸人自扰。”很多时候,真正使我们感到痛苦的,不是现实的困难,而是脑海中的臆想。任何问题在无限延伸下,都会变得让你难以承受,最终让你在担忧、恐惧中掉进内耗的陷阱。凡事想太多,不仅会预支未来的苦恼,还会葬送当下的生活。作家亚伦说:真正击垮人的,从来不是事实,而是你头脑里的“灾难化思维”。生活中那些稀松平常的事情,本不会带来什么后果。总是在内心自我拉扯,一直自己吓唬自己,才是造成你痛苦的根源。世间万事万物,没那么容易变好,也没那么容易变坏。保持平常心,把脑子里的灾难放大镜拿出来,你才能停止对自我的消耗。作家张德芬有个助理叫西西。有次西西要去参加一个咨询会,头天晚上她定好了出行的计划。第二天,西西醒来一看,发现自己比计划中晚起5分钟。西西第一反应就是,糟了,要迟到了!她一边跳下床收拾,一边看了下导航,发现路上有一点点堵。西西想:万一堵车更严重了怎么办?肯定会迟到很久。咨询师会不会生气?他会不会觉得我不尊重他?他不愿意给我咨询了怎么办?带着这种不安的心情,她匆忙赶向会场,结果还是晚了十几分钟。她赶紧向咨询师道歉。没想到咨询师听后,只是轻轻一笑说,理解,没有关系,我们开始吧。西西这才顿悟,很多事情看似严重,其实不过是自己吓自己,都是自己幻想出来的。想起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烦恼箱”实验。在这项实验中,受试者按照要求把自己对未来一周的担忧写在纸上,投进箱子里。几周后,他们对比纸上的事件,发现超过九成的事情都是杞人忧天。接下来,他们把当下让自己焦虑的事项写下来,重新投入箱子中。结果几个月后,受试者称多数的烦恼早已不再是烦恼了。由此,实验人员提出:在这个世界上,92%让人焦虑的烦恼只存在人们的想象中,剩下8%大家都能轻松应对。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学会及时清理内心的消极思想,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事物,拒绝极端化思维。凡事看开一点,少想一点,心头就宽一点,生活也就顺一点。当你克服了自己的胡思乱想,许多烦恼与痛苦也必将迎风而散。知乎网友@雷曼,从事平面设计工作。但后来公司业务量大幅度缩减,领导经常给员工们停薪休假。很多同事们都忧心忡忡,不是害怕公司会倒闭,就是担心自己被裁员……雷曼却认为,平时天天加班,现在有了空闲,其实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那段时间里,他先是在线上推销自己的设计服务。后来又将设计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分享到平台上,打造个人IP。几个月后,当同事们还在焦虑未来时,雷曼却已经成立工作室,走上创业之路。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总是往坏处想,你只能被现实击垮。多往好处想,不抱怨,不消沉,你才能冲破黑暗的桎梏,迎来新的转机。作家冯骥才曾有过家中失窃的遭遇。有一年,家里进了贼,冯骥才很多贵重物品都被洗劫一空,只剩下些字画没有被盗取。很多朋友听说了,都为他感到可惜:那么多藏品,价值多少啊,你这损失实在太大了。冯骥才却像没事人一样,依旧整天乐呵。他还调侃道:“这贼不识货啊,还给我留下了那么多宝贝呢。”后来有人问他,这些损失,你真的不在意吗?冯骥才笑着说: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何必再去想呢?在这个家里,我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只要我没事,也就谈不上什么重大的损失了。心理学家安东尼·罗宾说过,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们持什么样的心态。人生有太多不如意的事情,我们都难以预料。如果总认为自己不幸,那只会陷入愁闷的情绪,生活也会一地鸡毛。减少纠结思虑,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好事自会如约而至。遇事多往好处想,以乐观的态度渡己,便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迈过每一道难关。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里说:野花不种年年有,烦恼无根日日生。烦恼天天都会有,就像路边的野花一样,年年都会长出来。人之所以活得累,就是想得太多,把简单的事往复杂处想,往坏处想。不切实际地假设最坏的情况,一味放大后果,加深负面情绪,最后只能让你心力交瘁。在这世上,困惑本无源,不究自轻松。遇事不妨轻松点,停止无谓思虑,多往好处想,你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当下生活。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老舍《柳家大院》:?与心穷的人纠缠,是一场灾难??
著名评论家胡风曾评价老舍道:“舍予是经过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老舍逝世50年后的今天,他的作品仍然一次次被改编成话剧,在海内外盛演不衰。2010年,《老舍五则》在香港的世界首演大获成功。《柳家大院》是这五则短篇之首,其中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王家虽比其他贫民生活好,却时常苛待小媳妇。小媳妇日日侍奉公公、讨好小姑子,试图换来真心相待,最终却被逼上吊。鲁迅先生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抽刃向更弱者。”当我们真正读懂了《柳家大院》,便会明白:想要过好自己的人生,先要远离“心穷”的人。心穷的人,见不得别人好柳家大院里,租住着王家和其他几十户底层百姓。本来都在艰难维生,可老王却因为在洋人家里做花匠,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觉得只有处处都比邻居过得好,自己心里才舒坦。否则,他便含酸拈醋,甚至恶意作乱。但凡看见邻居多买了几个钱的酱油,吃得比自家好上半分,他都要背后议论这钱“来路不正”。因为自家人丁单薄,而邻居子孙满堂,他便心里憋火,见到邻家小孩趴在院里玩,便过去故意踩一脚。听说别人妻贤媳孝,家庭和乐,他又心生嫉妒,认为自己每日过得不顺意,都怪缺个儿媳伺候。于是他东拼西凑出一百块彩礼,给儿子小王娶了个小媳妇。可是为这一百块,王家欠了一屁股债,生活条件比从前差了许多。结果老王又全怪罪到了小媳妇身上,每天苛待她。他为钱犯愁睡不好,便也不准小媳妇睡得香甜。前一天把她使唤到精疲力尽,第二天一早又把她拖起来干活,只要她稍晚几分钟,便是一顿臭骂。小媳妇又累又饿,多吃了几口饭,他又破口大骂,甚至之后要故意找缘由,罚她不准吃饭。老王的女儿王二妞,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也心胸狭窄、待小媳妇无比冷酷。小媳妇穿件没补丁的衣服,二妞眼红,伸手就抢。小媳妇捡布头做双新鞋,二妞嫉恨,抢不过来也要故意给她踩上个泥脚印。小媳妇脸上稍微带点笑,老王和二妞都会怀疑她私下藏了钱,不仅闯进她房间翻箱倒柜,还顺手牵走她的东西,最后总要撺掇小王暴打她一顿。王家人拥有的物质,远比小媳妇多,可他们从来不在乎。只要看到别人拥有他们欠缺的东西,便嫉妒生恨。星云大师曾说:“人可以穷,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取之不尽。”有人生活困窘,却不坠青云之志,永远在自己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有人物质不缺,却处处都要攀比,看见别人不幸比自己捡钱还高兴。当一个人胸无大志,就没有向上的朝气;当一个人没有容人之量,就没有处事的善良。不怕一时物质欠缺,只怕一直善良赤字。心穷的人,远比身穷的人,可怕得多。与心穷的人纠缠,是一场灾难小媳妇在王家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不出一个月,就活似发霉的窝窝头。可就算被老王和二妞百般欺凌诬赖,她还是日日尽心侍奉公公,尽力讨好二妞。她渴望以此换来对方的接纳和善待,却不曾想她的示弱示好让老王和二妞变本加厉。她越服从老王的规矩,老王越看她好欺负,什么脏活累活都逼她去干。她越对二妞宽容,二妞越肆无忌惮,把她的嫁妆和衣鞋抢得一干二净。他们对小媳妇的要求还越发苛刻,撺掇小王打她的次数不断增长。这无止境的苛待、陷害、打骂,最终摧垮了小媳妇的精神。她变得疯疯癫癫,总是一个人又哭又叫,大院里也没人愿意再接近她,更没人再帮她。起初,老王和二妞怕了,以为她是撞了邪。可后来,他们发现小媳妇清醒过来,又乖乖地伺候他们、任他们欺负,便不予理睬了。小媳妇就这样陷入了“挨揍——服从——却更被欺负”的恶性循环。终于有一天,小媳妇没挨揍,她以为自己总算捂热了王家人的心,高高兴兴地熬了一锅米粥。可二妞一见她高兴,立马怀疑是小媳妇得了什么好东西。她闯进屋里一顿翻腾,却什么都没找到。于是二妞就认为是小媳妇敢藏东西了,直接过去踢了她一脚,看她被踹倒,金贵的米粥撒了一地,二妞又立马去跟老王告黑状。接着,两个人喊来小王,把小媳妇直打得昏死过去。这一次,小媳妇心如死灰。邻居张二嫂实在看不下去,来安慰小媳妇,却被二妞和老王讽刺多管闲事。不久后,小媳妇上吊自尽。王家人不承认苛待过小媳妇,反而把罪推到了张二嫂头上。他们讹上了张家,却没要到钱,于是转而去房东那里嚼舌根,害得张家被房东赶出了大院。《简爱》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是大伙儿对残暴的人都一味和气、一味顺从,那坏人可就要由着性儿胡作非为了;他们就永远不会有什么顾忌,他们也就永远不会改好,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坏。生活中,我们身边也会有这样的人:理所当然地享受你的好,却不念记你的情,反而随时准备反咬一口;心安理得地要求你付出,却不讲等价交换,无法从你身上获益便恶意相向……与这样的人在一起,善意被浪费,付出没好报,反而落得麻烦缠身、心寒意冷的下场。网上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当你和烂人纠缠时,破事最多。”不知感恩的人,如同无底的洞,无论你给予多少,他都贪得无厌。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去暖一个永不知足的烂人,只会被榨干善意,甚至被拖入坑里。余生,远离一味消耗你的人老舍笔下,不乏悲惨的底层人物,他们和王家的小媳妇一样,在底层的黑暗与泥潭中挣扎,却总无法脱身,最终结局凄凉。可若小媳妇能像《骆驼祥子》里的高妈一样,拥有远离恶人的勇气,结局也许会大为不同。高妈的丈夫沉迷酗酒赌博,欠下了无数高利贷,为了生存,高妈不得不到大宅里当女佣。雇主对下人很苛刻,高妈勤快肯干,却被平白挑刺冤枉,克扣到最后,根本赚不到几个钱。而丈夫只要输光了钱,就找高妈要,若她不给,丈夫就在外面大吵大闹,逼雇主把高妈的血汗钱给他。在重重盘剥压榨下,高妈攒不下一分钱,更没有一天好日子过。于是她下定决心,要离开只会消耗自己的丈夫和主雇,改变人生。所以,当丈夫自食恶果后,高妈没有理会他的巧言欺骗,而是义无反顾地离开,并辞掉了工作。她只身来到城中,选择到正直善良的曹家人那里做事,并靠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赢得了曹家人的赏识。曹家人敬重高妈,外出也总带她一起。通过跟曹家人的学习,高妈学会了管账,一步步成为了管家。没了丈夫的拖累,高妈攒下了不少钱,并靠自己的头脑进行理财,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虽然她曾被心穷志短的丈夫所累,被刻薄冷酷的雇主压榨,但她努力摆脱了这些人,最终拥抱了自己的柳暗花明。人这一生,难免与垃圾人狭路相逢,但我们都该像高妈一般,保持一份清醒与果决。那些让我们疲惫的关系,当断则断;那些让我们劳神的人事,该散就散。不与心穷的人计较,才能大步走上自己的正轨,不被他们的恶意与陷阱绊倒。远离消耗自己的人,方可全力奔赴心中的方向,不被他们的阻挠与围困击垮。余生很贵,及时止损、向阳生长,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智慧。人生一路,我们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不是所有人都会与你同乐,为你的成就欣然鼓掌。也并非所有关系都会让你舒服,在相伴中给你滋养。也正如苏岑所说:“不必把所有人,都请进生命里。”那些满心妒忌、终日阴郁的人,只会带着满腔恶意,打搅我们的生活,却不说一句抱歉;唯有一身正气、阳光善良的人,才能设身处地,温暖共情,与我们相伴相惜、一同成长。对见不得你好的人,关上心门,是成年人的必修课。点个在看,愿你能与内心充盈的人同行,在相互进的圈子中成长,身旁被欢笑与掌声环绕,尽情享受自己的海阔天空。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为什么有些人一个朋友也没有,看起来却很快乐
多年前,我辞去了一家公关公司的媒体工作。此后一年多时间里,我的生活几乎与世隔绝。独自看书、写作、旅行,身边没有一个朋友。直到决定自己创业,然后有了洞见这个平台,我也迎来了自己的事业。有朋友向我感慨:那一定是你人生中最难熬的时光,还好你挺过来了。我却不这么认为。正是在这段日子里,我体验到了人生前所未有的壮阔、自由和丰盛。正如马德说的那样:“一个人是在独处中照见自身的澄澈与明亮,盛享生命的葳蕤与蓬勃。”不必感慨别人的孤单,他的快乐你可能永远不懂。其实在我辞职前,隔壁部门有个同事对我的影响很深。别人喊他一起去食堂,他笑着表示自己带饭了。别人喊他周末出去玩,他说:你们尽兴,我有安排了。时间久了,大家都觉得他这个人特别无趣。甚至有人替他可惜:“整天闷在自己的世界,做人又有什么意思。”然而有一次,我陪朋友去看话剧,碰巧遇见这位同事。他没有看到我们,而是独自坐在人群中看戏。看到有趣的桥段,他也会跟身边人一样笑出声来。这时我才明白,有些人没有朋友,并不是他们不够有趣。而是他们的快乐,不需要通过呼朋引伴来成全。作家刘同曾在火车上,遇到一位从上海去宁夏的女生。原以为她是放假回老家,聊过才发现她是出来旅行的。刘同下意识觉得,这个女生大概是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所以才会一个人,跑去那么远的地方散心。可在接下来的旅途中,刘同发现她丝毫没有不开心的样子。只见她时而戴着耳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时而靠着车窗,翻读一本纸质的诗集。时而又和上下铺的旅客,饶有兴致地聊起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临近到站时,刘同已经彻底改变了对她的印象。只觉得相比那些成群结队,却又各自低头玩手机的旅客,她反而是把这趟漫长的旅途,过得最为丰盈且快乐的那个。一个人能把生活过得熠熠生辉,就没必要把太多人请进生活。本自具足的人,能从自己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他们有着清醒的灵魂,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哪怕离群索居,也同样自得其乐。豆瓣上曾有个网友很悲观地提问道:“每个人是不是都会不可避免地,活到一个无人问津的年纪?”评论区里有句话,给我一种很温暖的感觉:“无人问津没什么不好。相比社交时处处要为别人考虑,我更喜欢通过独处让内心保持平静和鲜活。”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遇到喜欢的风景,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就不得不跟着朋友,像特种兵一样赶赴下个景点。一起聚餐的时候,明明有自己想去的地方,只因不想扫大家的兴,还是去了呼声最高的网红餐厅。想起三毛在《送你一匹马》中写的:“避开过分热络的友谊,使我少了负担和承担,内心觉得清畅。”生活,是个删繁就简的过程。与其委屈自己,成全一群人的热闹。不如删除多余的关系,享受一个人的清欢。Youtube博主Niklas曾尝试戒掉社交30天,并且记录自己这段期间的变化。起初,他在家里独处时觉得焦躁难安。打开手机,还会无意识去点击社交软件被删除前的屏幕位置。为了缓解这种状态,他一个人去爬山,去自驾旅行,去捣鼓买来后就没用过的无人机。若是放在以前,看见美丽的风景,遇到有趣的事情,他都会第一时间和朋友分享。但因为是独自一人,他发现自己反而可以真切享受一些美好的时光。山顶的落日、河边的田野、用无人机拍摄到的湖光山色……本以为很难熬的30天,因为他逐渐乐在其中,开始有种“时间过得很快”的感觉。而到最后,回顾自己一个月前的颓废状态,他更是感到恍如隔世。叔本华曾说:“一个人越不需要和别人打交道,他的处境就越好。”迎来往送的时光固然快乐,但独处才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享受。真正成熟的人,懂得为自己腾出一方天地,远离圈子的喧扰,聆听内心的声音。去年国庆长假的时候,我在一个亲戚的家里做客。亲戚已经上大学的儿子,背着装满书的书包回家,信誓旦旦地说要利用假期时光,好好充一回电。结果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有朋友找他出去。每次晚上回到家,他都是一脸快乐而又亢奋的样子。直到长假最后一天,他对着一页都没翻过的书,流露出无奈懊丧的表情。这一幕,给我的触动很深。年轻时觉得,有群随叫随到的朋友,人生才叫快意。可渐渐地我明白,人生的快乐有很多种。挤进人群就能获得的快乐,往往热闹而又短暂。而那些要你远离喧嚣、独自沉淀才能体会到的快乐,却是真正深入心底,浓厚而悠长的。熟悉工笔花鸟画的朋友,想必听说过陈之佛这个名字。陈之佛是在40岁后,才算正式步入绘画生涯的。在此之前,他尽管喜欢画画,却因忙于交际,一直没时间专门去学。直到一次意外,他不得不长期住院,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受邀出入各种社交场合。随着时间推移,前来探望的朋友也越来越少。空荡荡的病房里,只有一本本画册与他相伴。无处消遣的时间,他便用来拿起画笔,学习最简单的线条构图。多年后,陈之佛成为了国内知名的画家。但是大部分时间,他仍喜欢一个人在家练画,享受画面在纸上缓缓展开的过程。很喜欢他说过的一句话:“以前跟朋友在一起时,我经常开怀大笑。可直到我的画获奖那一刻,我才发现自己可以笑得那么由衷。”在这个吃顿饭就有一堆好友申请的时代,很多人都在逐渐失去取悦自己的能力。推掉多余的社交,收回有限的时间,才能静下心来把日子过成自己欢喜的样子。这就像路遥说的那样:一个人处在默默奋斗的状态,生命才会从琐碎中得到升华。贾平凹在《敲门》中,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那段日子他在西安独居,每当听到敲门的声音,他都会立刻屏住呼吸。生怕出了点动静,朋友就会知道他在家,而他也就不得不去开门。直到朋友走了,他才敢放松下来,重新开始做自己的事情。记者问他,这样生活不苦闷吗?他的回答是,在独自创作时体会生命的静美,在完成创作时感受生命的绽放。愿你也有一天,享受到生命的静美和绽放。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四大名著:中国人的四种修行
四大名著的内涵,是博大而丰盛的,不同的人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体悟。但无论如何,它们写的是人,进一步是人生,更进一步便是中国人的人生。人生是需要去完成的。那么我们便可以说,四大名著正是中国人的四种修行。红楼的主题是情,三国的主题是争,水浒的主题是义,西游的主题是悟。要抵达或者超越它们,就构成了这种修行中,所要突破和跨越的四道关卡。过不去,就是平庸;过得去,便是超然。《红楼梦》一书的一开始,曹公便借空空道人之口,说出了此书的主旨:大旨谈情。情之一字,最是迷乱人,有人读罢全书也未必晓得,有人过完一生也未必明白。人之为人,本是有情。情,有时是最美好的事,有时也是最磨人的事。男女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莫不如此。因为情字的内涵太过丰蕴,它是爱情亲情友情,也是纵情痴情,还是人情世情。而这些,正是红楼一梦中的情天恨海。红楼一书最为动人的,毫无疑问是爱情。这是一个最为永恒却又平常的主题,曹公却写出了无尽的意味。宝黛的爱情无疑是最为拨人心弦的,其中有美好,也有烦恼;有希望,也有失望;有生死不离的心,却避不开生离死别的命。千般滋味,万种纠结,恰如人生。一别之后,繁华落尽,了无痕迹,又恰如一梦。况且还有宝黛有缘无份之外,宝钗与宝玉的有份无缘,宝玉与妙玉、袭人等女子的无缘无份,以及红楼一梦中其他人的爱恨纠葛。多少酸甜苦辣,如秋水般流之不尽。红楼是一场梦,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由情入手,以情为重,曹公写尽了大家族的荣辱兴衰,最后终归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回头看怎会不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公经历了这一切,领悟到最深处,那么我们呢?因为是一梦,所以须看破、放下,这或者才是红楼的真正主题。但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或许太高了。但至少,我们还可以学着像红楼这场大梦中的情种们,学着深情一些,如今这个时代人心恰恰不够暖,情意恰恰不够浓。这样,至少人生还能多一些美好和回味,少一些平庸与乏味。这就像竹林七贤中的王戎所说的:太上忘情,太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林俊杰的歌曲《曹操》的歌词说: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的摸。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写的真是好。写得更好也更为人知的,是明代大学问家杨慎的那首《临江仙》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被用于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的主题曲,最是恰当。这一首歌一阙词,说出了太多。告诉我们三国是一部英雄之书,它的关键词,是阴谋阳谋、尔虞我诈、乱世、寂寞......归结为一个字,就是“争”。而多少英雄豪情、横刀立马,在当世却总是寂寞,在后世却只是转头成空,最终不过落得一场谈资。那么我们便不禁要问,人,到底争个什么?曹操一世枭雄,一世功业在身后也终被老谋深算、隐忍等待的司马懿家族窃取。刘备从草莽之中崛起,争得三足鼎立中一方诸侯,最终也不得不在白帝城托孤中,抱着巨大的遗憾悲怆离世。诸葛孔明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一力孤擎蜀汉,七次北上伐魏,终究也不过一场秋风五丈原的凄凉。关羽张飞豪气干云、义薄云天,最终也都落得兵败身死、身首两处的下场……是啊,人到底争个什么?如果人人觉悟,天下也就没有争这回事了;如果人人不争,也就天下太平了。这可能就是三国最深邃的命题。只可惜,每个人不争一争,不看够了、历遍了世间争斗及背后的成亡祸福,是不会觉悟的。人生就是这样,很多道理早就知道,但却非要在经历后才能明白。既然如此,三国的故事对我们也不是没用,这用也不是看一场你争我夺的热闹,人们还可以从中学到些权谋之术,激荡起一腔豪情。这样你就能更好地去争,然后便能更早地觉悟。如今人们都爱争,那就由着他们争去吧。说到最后,也只能是如此。水浒中有一个东西,是永远不会褪色的,那也是最重要的一处,便是仗义。有些人不屑地以为,水浒108人只是杀人放火的流氓无赖,却不去看有一件事才是真正可惜、可悲,便是仗义这东西,已经越来越稀缺了。品德没了是可以培养的,品格没了,就只能是一种退化。什么是仗义?仗义就是鲁智深看不得萍水相逢的父女被人欺负,怒而拳打镇关西;看到朋友林冲被冤枉落难,便义无反顾地大闹野猪林。仗义就是武松在朋友被欺凌后,快活林里醉打蒋门神;即使早有退隐之心,也要为了兄弟情义而坚持到征方腊的最后,哪怕因此断掉一臂。仗义就是黑旋风李逵为救宋江,只身江州劫法场;以为是宋江抢了酒家的女儿,即使那是大哥也要大闹梁山忠义堂......他们看不得不平,肠子直得厉害,热得烫人。他们做得到如此,是因为他们的心因为纯粹而坦荡,因为坦荡而磊落,因为磊落而光明,因为光明而嫉恶如仇。于是才有了发之于外的那一场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所有这些,背后其实只是两个字:情义;而反面也同样是两个字:利益。当下社会与水浒梁山、我们与梁山好汉们的距离,也许正是“情义”和“利益”之间的距离。利益二字,底下还藏着两个字——自私,上面还顶着两个字——现实,合起来又是两个字——冷漠。而这些,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病。说白了,缺了人情味儿。是的,人们称梁山之人叫好汉,电视剧水浒的主题曲也叫《好汉歌》。这种人不该绝种,这首歌也不该成为绝唱。佛家有言:《楞严》不灭,佛法不灭。我们也只能期待,只要水浒还在,仗义的种子就可以一代代播种、生根、发芽。清代张潮的《幽梦影》里说:《西游记》是一部“悟书”。是的,这本是一个佛家的故事,出自一个取经的典故。它的主角,名字就叫“悟空”。这一悟,就过去了九九八十一难。这只猴子,谱写的却是人之生。西游里是一条取经之路,我们的人生,则是一场觉悟之旅。很少人会去想,人生从何处开始,又要到哪里去?西游却已经说了。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的弟子,而“斜月三星洞”五个字合起来,恰是一个“心”字。心,正是人生开始的地方。佛家讲人有“五毒”心:贪、嗔、痴、慢、疑。取经的师徒五人,恰如人的这五种心魔。总是误会孙悟空的唐三藏,自然就是“疑”;骄傲不羁的孙猴子,当然就是傲慢的“慢”;好吃懒做、贪恋女色的猪八戒,毫无疑问就是“贪”;曾在流沙河吃人、脖子上挂骷髅项链的沙和尚,难保心底没有一份“嗔”;默默无闻、执著向前的白龙马,多么像是“痴”。而破除与圆满之路,就在八十一难的历练里,人生正是如此。西游中的人生滋味,又何止这些。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却逃不出如来的手掌心,这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现实,也是人生中那些逃不开的宿命。七十二变是一种本事,而人活世间也不得不有各种的身份和面孔。老君炼丹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烧出了火眼金睛,人的世事洞明,也从来离不开时间里的锻造锤炼。真假美猴王最耐人寻味——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最该用心的也是自己……懂了这些,心中的不甘就可以少一些,心底的清明就可以多一些。孙猴子脑袋上有一只金箍,那是他虚妄之心的隐喻,正是因为不能自我收敛,才惹得这外来的约束。我们每个人其实也都有,同样是心中的执念和涌动的欲望。正是这些劳什子困住了我们,只有除去了才能得自在。欲望因执念而生,执念因欲望而固。有人看到了,所以求觉醒;有人看不到,于是执迷不悟。当今时代,前者太少,后者太多。而到灵山的距离,恰好是十万八千里,本是孙悟空一个筋斗就能到的,正如迷与悟,就在一念之间。四种修行,道尽人生。四大名著,是中国人的四种修行,也是人生之修行的一个完整路径。它告诉我们,过得去情天恨海,参得透世间争斗,斩得断利欲熏心,越得过欲望执念,才抵达得了人生光明通达、自在宁静的终处。这个地方,佛家称之为彼岸。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真正智慧的父母:允许孩子像野花一样成长
最近我一个闺蜜整日唉声叹气的,特别是那张脸愁得恨不得拧出苦瓜汁来。她说:“我为了这孩子,真是操碎了心,吃了不少苦头,他怎么就不能懂事点呢?”“我把心都掏给他了,满满的爱啊,他还能有啥不满意的?”“想当年,他小时候多乖多优秀,怎么长大了就变了个样呢?”闺蜜的心声何尝不是许多父母的?我们似乎越是对孩子掏心掏肺,孩子反而越不买账,还老跟我们对着干。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指出,孩子12岁会进入青春期的核心阶段,此时他们处于一个自主意识爆发的阶段。如果这时候,父母越看不惯孩子,想要和孩子硬碰硬,最终结局一定是两败俱伤。正如心理学博士林紫在《爱孩子如花在野》一书中所提到的:“父母应当要系统地看待生命,让孩子的生命之花,开出他们自己在生命原野中原本的模样。”真正好的家庭教育,是放下自己的执念,还孩子舒适空间,感受生活的美妙。1、有些父母根本不会“爱”孩子知乎上曾有个问题:最可怕的爱是怎么样的?其中一个回答让我印象深刻,“最可怕的爱,是父母冠爱之名的控制你,这种爱是隐形的、长久的,令你想放下又不敢放下的。”父母总是对孩子放不下担忧之心,孩子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忍不住想要插手,甚至越界替孩子做一切决定。可对孩子而言,父母太用力的爱,有时不是馈赠,而是枷锁。林紫博士在《爱孩子如花在野》中分享了这么一个案例:一个成绩名列前茅的女孩,在即将中考之际,突然告诉父母不想继续读书了,还扬言道:“要是你们逼我,我就从你们的世界里消失!”父母听到这番话,又气又急:“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我们为了你能考上好学校,不让你有压力,平时已经是很小心翼翼了,你到底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女儿哽咽道: 你们平时在我身边小心翼翼的,难道我自己没发现吗?你们这样不就是想让我今后能考一个985、211吗?如果我要是考不上985、211,岂不是让你们白白熬那么多年了?那我还算人吗?爸爸叹气道:我们也没给过你太高要求,只是觉得你从小这么优秀,完全有能力考上好大学,我们总不能看着你把好好一张牌打得稀巴烂吧?我们想让你有个好未来,这有错吗?没想到,爸爸的劝慰并没有换来女儿的体谅,女孩恶狠狠地怒吼道:“那是你们的未来,不是我的!”原来,女孩的家庭条件并不差,只是父母对她的爱让她敏锐地感觉到:父母的“爱”,是要有回报的。当听到父母说“你肯定可以”“你加油”“你要珍惜我们为你做的一切”时,她脑子里就认定一个事实——我要是达不到父母的期待,我就真不是个人。很多父母想不到,自己常常把“付出”挂在嘴边,为的只不过是想激励孩子,没想到反而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孩子并不是一个任人操控的木偶,也不是父母的心愿池,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逻辑。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试图用家长的威严紧紧压制孩子,逼他就范,孩子就会逐渐陷入丧失自我的痛苦中,最终变成真正的“空心人”。2、父母的执念,是孩子成长道路的牵绊在《爱孩子如花在野》一书中,有这么一位爸爸。他觉得儿子的天分这么高,又有自己给他创造这么好的条件,儿子只要再努力那么一点点,就能把所有的潜能都激发来。所以,他特别看重儿子的学习,只要儿子做点跟学习无关的其他事情,他就特别生气。可他万万没想到,以往各项素质都优异的儿子,某一天突然变得浑浑噩噩,学习成绩也直线下滑。但凡他说儿子一句,儿子就能立即跳起来跟他顶嘴,不服他的管教。我们为什么会对孩子有这么大的不满?不就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待,一旦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我们就会觉得是孩子的问题。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背负过多期待的孩子,往往处境很艰难。”父母给孩子加注太多的期待,不仅会让自己身心俱疲,孩子也会有压力。当父母放下对孩子的高期待,反而会看到不一样的惊喜。小M一家在林紫博士看来是与众不同的典范。大三那年,小M突然向父母宣布要从顶级的985院校退学,理由是所读的专业让他没了“灵魂”。小M的父母听闻这个消息后,内心也掀起了惊涛骇浪,但还是和小M坐下进行了和平沟通。小M说:“你们不用劝我了,我心意已决。”小M父母互视一眼,然后爸爸清了清嗓子说道:“好,果然是我儿子,有理想!你能有勇气实现我当年的愿望,爸爸为你感到骄傲。”小M听到爸爸这么说,心中不免有些震惊,他以为父母会狠狠责怪自己,却没想父母完全给予尊重和认同,这让他心底升起一股暖意。之后,小M并没有退学,而是选择继续留在学校,并参加动物公益救助组织来寄托自己的灵魂。为什么两家父母面对孩子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从心理学上来看,这是因为他们的情感投射不一样。对于第一位爸爸而言,孩子就像捧在手里的杯子,他不断往杯子子注入各种期待,希望杯子越来越有“价值”,然而他却忘了,物极必反,水满则溢。在孩子看来,爸爸的行为就像督促者,鞭策他不断前进,丝毫不顾及他的内心感受。第二位爸爸则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并不会把自己过多执念强加在孩子身上,只愿他能更好地成长,成为他自己。在孩子心里,这样的爸爸就像是精神后盾,给予自己人生最温暖的陪伴。诚然,父母对孩子有所要求,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要尊重孩子的个人意志。只有父母愿意放下内心执念,站好自己的位置,给予孩子稳固的后盾,孩子才会有动力做好一切事情。3、真正的父母之爱:允许孩子像野花一样成长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父母认为爱孩子就要倾尽自己所能。也就是,孩子的事情就是父母的事情。但凡孩子有一点儿违背自己的意愿,父母就如同失去掌控般难以接受。然而,孩子并不是满足父母期待的容器,他们各有各的思想,父母只有学会尊重,孩子才能像野花一样自由成长。有位妈妈在林紫博士读书分享会上,分享了这么一件事。她的孩子成绩一直提不上去,总拖班级的后腿,老师对此格外头疼。但在妈妈看来,女儿虽然成绩不好,但是兴趣广泛、人缘好。所以,她认为虽然女儿不能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但是她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且活得开心快乐也足够了。爱孩子,为孩子做任何事情,是每个家长都会做的事情。但聪明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意愿,适时退出孩子的舞台,让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林紫博士在书中提到马斯克的母亲梅耶,就十分懂得尊重孩子。起初马斯克为创业而退学,引来无数人的怀疑和否定。当马斯克提出想要用载人飞船送人进入太空时,所有人都嘲笑他不自量力。不管马斯克做什么,外界都带着怀疑的眼光审判他。但梅耶对此并不在乎,她一直尊重儿子的选择,并相信儿子的决定。经过20多年的努力,马斯克终于亲手将载人飞船送上了太空,成为世人皆知的“钢铁侠”。这下,当全世界人都夸他天赋极高时,梅耶则在一旁自豪地说道:“我儿子很厉害,我早就知道!”马斯克成功的底气来自于他母亲义无反顾地支持。在梅耶眼里,马斯克选择自己想要的事业,说明他心中有理想,她愿意尊重儿子的选择并相信儿子的行为。林紫博士曾在采访中说:“父母要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边界,不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的确,真正的爱是退居在孩子身后,在保持链接感的同时,给予他空间和自由。唯有建立在父母和孩子彼此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家庭教育才有力量。4、写在最后林紫博士在《爱孩子如花在野》里面提道,在我看来,生命就像花朵,每朵花有每朵花的美,所以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同样,孩子有每个孩子的好,所以也可以:各好其好,好好与共。的确,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他们都有各自的花期。不可否认,父母总会不自觉地担心孩子的选择是否会影响他未来的人生。但河水只有亲自试探,才知水的深浅;天地只有自己去探寻,才知世界的广阔。父母需要做的,不是操纵和干涉,而是信任和放手。相信孩子的选择,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原野像花一自由地绽放,解锁不一样的生命力。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桃花源记》:人逢绝路,必有转机
东晋末年。外敌入侵,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朝廷却偏安一隅,在江南尽情享乐。面对如此黑暗的社会,陶渊明痛心不已。于是他大笔一挥,写下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要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一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里写道:渔人划船至山林尽头,本已经无路可走。可他却瞥见了山石中的一个小口,便弃船而入,在穿过一条狭长的隧道后,最终到达了世外桃源。陶渊明借渔人的行迹来开解自己:在命运不顺,前路未卜的时候,一定藏有新的转机。为官不顺,可以隐居山野;现实黑暗,仍可以寻求精神上的抚慰。只要心不绝望,人总能为生命找到新的出口。《桃花源记》的主人公是一位渔夫,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渔人一向是隐士的象征。在屈原的笔下,渔人是以沧浪之水濯身、和光同尘的智者;在柳宗元的笔下,渔人是独钓寒江雪、超凡脱俗的仙人。而陶渊明亦是以渔人自比,借其踪迹回顾了自己从入世到出世,从庙堂到江湖的辛酸历程。小时候,陶渊明也曾有一番远大理想。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其曾祖父陶侃是晋朝开国元勋,战功累累;祖父陶茂出任太守,德行俱佳。祖上的荣耀,让他从小发奋读书,年纪轻轻就有了济苍生之志。然而人生中的几次出仕,却都以失望而告终。29岁时,陶渊明第一次做官,担任江州祭酒,主管当地教育文化。这个差事本来不难,可顶头上司王凝之却是个奇葩。王凝之是王羲之的儿子,没有继承父亲的才干,偏偏迷信于长生,整日求神拜鬼,不理政事。跟这样的人一起工作,陶渊明痛苦至极。没干多久,他就递交了辞职信,原因写着:不堪吏职。陶渊明的第二份工作,是作为大臣桓玄的幕僚。这一次,他仔细考察了桓玄的背景。看桓玄丰神俊朗,才识过人,两人的祖上还是世交,陶渊明就乐呵呵地去任职了。谁知桓玄竟然秘密谋反,连带他差点也成了罪人。第三次做官的时候,他又看中了当时赫赫有功的大将刘裕,甘愿为其效力。但后来才发现,刘裕和桓玄是一路货色,都对帝位虎视眈眈。陶渊明一次又一次地死心了。他为官本只想为百姓干点实事,早日见到天下清明。可这些身在高位之人,却陷于权斗之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为的全是一己私心。他不愿同流合污,于是再次请辞归隐山林。陶渊明的经历,像极了每个挣扎在工作中的普通人。初入职场,我们也是意气风发,立志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然而现实很快就会给你接连暴击。领导的昏庸无能、同事间的明争暗斗,还有各种复杂的人情世故,让你应接不暇,身心俱疲。重压之下,生活是如此逼仄。但古希腊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不经历挫折,你就无法认识你自己。”平稳顺利时,人不会有真正的长进。一次次被社会毒打后,我们才能认清现状,看到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而后调试出一种适合自己的心态和道路。归隐田园后,陶渊明的生活也并不好过。随着家里越来越穷,眼看米缸也快见底,妻子便劝说他再次出仕。公元405年秋,迫于生计,陶渊明出任了彭泽县令。当有领导来视察时,他的噩梦又重现了。如果想要继续干下去,按照以往的“惯例”,他须得像仆人一样,对这位领导点头哈腰,言听计从。一想到要做这等屈辱事,陶渊明就倍感耻辱。他不禁开始反思起自己的前半生:做官后这二十年里,他见识过世道险恶,也深知人心冷漠,但心里仍旧存着一丝美政的幻想。为了验证这点幻想,他顾不上伤痛,一次又一次顽固地、绝望地投身其中。结果呢?他改变不了贪官污吏的恶行,也无法拯救穷苦百姓于水火。到头来,只搞得自己遍体鳞伤。陶渊明意识到,在浑噩的大环境下,个人是如此的无力。只要多做一天官,就会多重复一遍昨日的痛苦。人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罢了。想到这里,陶渊明大彻大悟。他从绝望、冰冷,到平静地接纳了这一切。自此,旧的世界观开始瓦解,财富、权力、地位,对他来说不过都是废土。他真正想要的,只是无愧于心地活着。于是,在干了80多天的县令后,陶渊明留下了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官场。生活中,人人都怕陷入绝望。但历绝境时,恰恰也是一个人最好的自救期。正所谓:“心不死,道不生。”只有看到了赤裸裸的真相,你才能打破从前所有的妄念与幻想。只有万念俱灰时,你才能痛定思痛,彻底抛弃过去那个厌恶的自己。正如文中的渔人,走到了山路尽头,倘若他耐不住孤独,轻易折返回去,一切都会平庸如常。但是他只身穿过了黑暗,才有了这番一生难得的奇遇。人逢绝路,不必害怕。因为绝路之后,必有转机。陶渊明刚恢复农民身份,生活确实不容易。每天天刚亮就带着锄头去下地,铲除田里的野草,天黑才戴月而归。最后收获的,也不过“草盛豆苗稀”。附近的农人都笑他,放着当官的好日子不过,偏偏要来吃这种苦。陶渊明却怡然自得。远离了世间纷扰,他才感到了真正的逍遥快活,如同鱼儿回到水里,飞鸟重入山林。此时,他终于穿过了那条幽暗狭窄的隧道,进入了自己的“桃花源”。有一年重阳节,门口的菊花开得正盛,他酒兴大发。没钱买酒,他就走进花丛中坐着。恰巧此时友人提酒来访,两人就坐在菊花丛中对饮。他们闻着酒香,闲谈生活,好不惬意!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朴素的生活中,陶渊明找到了自己最好的活法。也正因为这个正确的选择,让历史上少了一位无足轻重的官员,却让多了一位千古流传的诗人。《桃花源记》里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朝代更迭、战乱不停的外部社会;一个是安宁和乐,鸡犬相闻的隐居胜地。而连接起它们的,不过是林中尽头的一处小口。这像极了现实世界的隐喻。不论时代如何变幻,社会的残酷、压力、斗争永远都存在。心若受困,你的世界就永远震荡。可一旦沉静下来,慢慢摸索到一条出路,你便能穿过绝望,让生活重新恢复生机和活力。鲁迅曾说过一句话:“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人生就是如此,悲喜交加。此时得意,彼时必然失意;这阵子万事不顺,过一段时间自然会时来运转。所以陷入低谷时,不必颓丧,不必害怕。你只需休养生息,让身心彻底地放松下来,然后重新审视自己,直至做出下一个选择。任何时候,命运的主动权都在自己手上。心无所畏,事无所惧。到最后,那些杀不死你的,都会让你变得更强大。写在最后千百年后,人们对“桃花源”有过无数猜测。有人说这是由陶渊明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有人说这是他的一个梦境,甚至还有人扯到了神鬼之说。但毫无疑问,陶渊明给中国人筑造了一个精神永乡。在那里,迷茫、困顿、疲惫都会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身心的安乐。艰难之时,你我不如也在心中种下一片桃花源,在其中,忘却外界纷扰,给灵魂留下一处栖息地。我相信,灵魂若得栖息,静待风暴过去,一切都会雨过天晴,迎来新的转机。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人生缓缓,自有答案
人到了一定年龄,会对“昨是今非”这个词有更深的感悟。未必是眼前的人与事变了,更多是,你自己变了。曾经梦寐以求的东西,后来却发现它根本没那么重要,也并不适合你。而曾经视之为寻常的东西,后来却变得越发珍贵,成了让你惦念不忘的过往。是的,时间在走,人在变。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我们的心境与感悟都不同,相要的东西也不一样。甚至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当然人生也没有白走的路,所有的这些得得失失,都是在教会我们一个道理:人生没有“非此不可”,也可没有“非对即错”,一切都是流动的,包括自己在内。所以,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以最大的平静和最好的耐心,去过这充满不确定的生活。不要轻易给自己下定论。人生很多时候,得之东隅,失之桑榆。在你还没有认清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前,你眼前所以为的好事,到头来往往会变成坏事。要想避免这个问题,就要为自己建立以长线眼光看问题的思维。不要因为一时的得意而轻狂自傲,更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而消沉丧志。事实上,命运的安排自有深意。犯过的错误,你抹不掉,总有一天会让你付出更大的代价来偿还。同样,花过的苦功,下过的努力,也不会一笔勾销,迟早会在日积月累后给予你应有回报。而在当下,如果有些事你暂时做不成,那真的不见得是坏事,反而可能是对你的一种保护。是在告诉你,时机尚未成熟,请学会等待。世间万物的来和去都有它的因果和定数,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祸。做一个沉得住气的成年人,你有经得起得失历练的底气,才配得上命运在转角处给你的奖励。别让自己执于一念,困于一端。你是否也曾如此,感觉自己的生活由于缺少了某样东西而变得充满不甘与不安。似乎只有想方设法拥有这个东西,才算得上此生无憾。但其实,这恰恰会成为我们灾难人生的开始。因为从你费心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陷入了执念的陷阱而不自知。你会被它牵引着做出各种偏离自身生活轨道的决定。到最后,越费力,越落得与幸福背道而驰的结局。龙应台写道:“你以为已经从一个漩涡逃离,其实另一个漩涡就在你脚下。用力一蹬,就进去了。”是的,人生就是这样,你在意什么,就会被什么所折磨。反而当你什么也不强求不期待时,想要的一切却会不期而至。说到底,阶段性地获得,短暂性地拥有,突发性的变化,这些才是人生常态。与其执迷自扰,不如顺其自然,去经历,感受、接纳、放下----放宽心,慢慢来。我想答案就在我们这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命运也总会在恰当的时间,带我们去往该去的地方。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人性的3重境界,都被海明威说透了
1936年初秋,西班牙内战爆发,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线的序幕。交战双方一方是政府军,另一方是法西斯支持的国民军,后者疯狂屠杀西班牙人民,激起了全世界的公愤。有识之士前赴后继地声援西班牙,他们有的加入医疗队,有的加入著名的国际纵队直接参战。海明威也作为战地记者来到被围困中的马德里。《丧钟为谁而鸣》的故事,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罗伯特·乔丹加入国际纵队后,接到一个任务:炸毁一座铁桥,切断敌军的增援通道。在执行任务的短短三天中,罗伯特遇到了敌后游击队中各种立场的人。有人强烈反对,也有人全力支持,他的任务是否能顺利完成?初看此书,我们都会忍不住为战争的血腥残酷而痛心疾首,为无数战斗英雄的悲壮勇敢热泪盈眶;而当我们再读这本书时才发现,原来人性的3重境界,都早已被海明威说透了。困于兽性的“小我”大都害人害己罗伯特要完成炸桥任务,首先要找到当地的敌后游击队协助。在老向导安塞尔莫的带领下,他联系上了游击队长巴勃罗。但当巴勃罗得知罗伯特的任务是炸桥时,立刻斩钉截铁地拒绝:“你炸了这座桥,我们就会被敌人发现,我可不想家园被毁掉!”老向导安塞尔莫一听,就忍不住怒骂巴勃罗是一只自私自利的野兽。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是游击队副队长,她也坚定地支持罗伯特炸桥,在她的鼓动下,大部分游击队员都决定帮助罗伯特。巴勃罗和队员们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罗伯特也悄悄摸出了枪,准备应对突发情况。嗅到了危险气息的巴勃罗,最终答应了协助炸桥。罗伯特正暗自庆幸开头还算顺利,没想到在当天凌晨就发现,巴勃罗偷了引爆器、雷管和导火线后逃走了。罗伯特忍不住大骂巴勃罗,他只好把引爆程序更改为用手榴弹引爆。正是这个关键程序的更改,让整个爆破小队陷入了更加危险的境地;老向导安塞尔莫也因此英勇牺牲,而如果使用雷管和引线引爆,这场悲剧原本可以避免。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忍不住痛恨巴勃罗的极度自私和愚蠢;他以为自己在保护家园,却没想到一旦政府军败给了法西斯支持的国民军,就将是西班牙的灭国之祸、灭顶之灾。当整个国家都落入血腥屠杀的法西斯军队之手,作为亡国奴的老百姓,又怎能过上安宁的日子?生活中,其实也有不少像巴勃罗这种惯于损人利己的人。他们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常常会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让他人遭受巨大损失。他们捞到了小恩小惠,就觉得自己聪明绝顶,占了莫大的便宜,却不知道自己与别人相处越久,别人就越能看清他的真面目;最终,不但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也更不会有人再愿意帮他一把。就像那句老话所说:“互相搭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大家垮台。”人与人之间,不过是一个相互循环的磁场;这世上很难有纯粹的单方伤害,也很少有绝对的单方赢家。那些像原始动物一般自私自利、困于“小我”的人,自以为损人可以利己,最终实则害人害己。修炼人性的“大我”利他才得利己如果说巴勃罗的愚蠢自私让很多读者恨得牙痒痒,那无数敌后游击队员的英勇无畏,则让我们一次次肃然起敬、热泪盈眶。老向导安塞尔莫自始至终都在严格执行每一条命令,全力支持着罗伯特;整整70多个小时,他都咬牙坚守在风雪中,并最终在炸桥过程中,被卡车碎片击中而献出宝贵的生命。第二个坚定支持罗伯特炸桥的人,是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她不但用自己的影响力让其他队员都积极相应战斗,还带着罗伯特去见另一个有勇有谋的游击队队长:“聋子”圣地亚哥。圣地亚哥对国家忠心耿耿、全力以赴。他不但给罗伯特全面细致地讲述了炸桥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与撤离的危险;还在知道撤离需要的马匹不够时,毫不犹豫地接下了偷马的重任。后来行踪暴露,他和队员被逼至山头,最终在敌机的轰炸中英勇牺牲;像这样舍生忘死,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明知道炸桥之后,家园就会被毁,只能四处逃亡,但依然义无反顾;他们本可以像巴勃罗一样拒绝帮助罗伯特,但是为了西班牙永久的和平与安宁,他们心甘情愿承受所有的代价,哪怕为此付出生命。他们之所以前赴后继,甘愿牺牲自我去成全他人,无非是因为懂得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在战火纷飞、国家危亡之时,唯有捍卫国家的长久和平,才能换来家园的永久安宁;有国才有家,只有先利国,才能后利家;而极致的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亦如海明威在原文中的呐喊:这世上从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与人之间的命运往往息息相关。一个人获得的所有善报,往往都源于自己为他人提供的价值。我们为别人撑的每一把伞,都可能成为给自己遮风挡雨的坚实屋檐。大爱“无我”舍身只为取义男主罗伯特本是美国的一名西班牙语讲师,12年间他访遍了西班牙的名胜古迹,对这个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当他看到西班牙陷入法西斯侵略的水深火热之中时,就毅然向校方请了一年假,义无反顾地远赴西班牙,投入马德里保卫战。而这次炸桥的主要目的,是要拖住敌军的进攻速度,为政府军拿下塞哥维亚争取时间。当他侦察到敌军的装备越来越精良,物资越来越充足时,已经意识到敌军很可能已经知晓进攻计划。这就意味着炸桥任务的危险系数上升了十倍,但军令如山,唯有拼尽全力去执行。他只能一边派人冒死给将军传递情报,一边继续筹备炸桥,同时等待着派出的人带回撤销炸桥的命令。但直到最后一刻,罗伯特也没有等来任务撤销的命令;他早已知道此行必定凶多吉少,却依然抱着视死如归的坚定去执行任务。在炸桥后的撤退中,他被滚倒的战马压断了左腿,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他之所以远赴他国,舍生忘死,只是因为心中怀着“为全世界被压迫的人们鞠躬尽瘁”的伟大情感。像这样至善至纯的义举,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一如那些长期默默支持贫困学生的人,他们倾力相助,只为托举一个陌生家庭的希望;一如那些自愿在去世后捐助器官的人,他们全情奉献,只为给那些素不相识的人带去“活下去”的曙光。一如那无数在他人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孤勇者”,他们拔刀相助、舍命救人,只为心中最朴素的同情心和正义感。正是这种超越自我的高尚情怀,撑起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脊梁。善良,至此得以绵延;正义,因此得以传颂。写在最后一次任务,一段故事,让我们看遍了世间的百态。有人困于兽性的“小我”,凡事只为一己私利,就如游击队长巴勃罗,;有人磨砺出人性的“大我”,满腔热血、为国也为己,比如安塞尔莫、比拉尔和圣地亚哥;还有人铸就了超凡的“无我”,为了心中的信仰,不惜舍身取义,就像男主罗伯特。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从来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我们的认知和格局。那些困于小我之人,常常害人害己,遭人唾弃;那些修炼大我之人,往往让人由衷赞赏、肃然起敬;而那些铸就无我之人,会因为自身价值融入更广博的世界,而被世人所铭记。前路漫漫、行无止境。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