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免费课程
寻秘自然05-物种灭绝-下

寻秘自然05-物种灭绝-下

寻秘自然06-恒星光变-上

寻秘自然06-恒星光变-上

寻秘自然01-生命起源-上

寻秘自然01-生命起源-上

寻秘自然04-物种灭绝-上

寻秘自然04-物种灭绝-上

寻秘自然02-生命起源-中

寻秘自然02-生命起源-中

寻秘自然03-生命起源-下

寻秘自然03-生命起源-下

寻秘自然07-恒星光变-下

寻秘自然07-恒星光变-下

学习产品
教育资讯
《杀死一只知更鸟》最经典的10句话,说透人心,看透人性

《杀死一只知更鸟》最经典的10句话,说透人心,看透人性

有人说,当你委屈、迷茫时,一定要看看《杀死一只知更鸟》。有人说,当你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时,不妨读读《杀死一只知更鸟》。还有人说,当你对人性感到绝望时,可以看看《杀死一只知更鸟》。好的小说就像一座宝藏,不同的人可以在里面挖到不同的东西。它以一位6岁小女孩的视角,观察发生在她家人和邻居生活中的各种事。有关偏见、有关种族、有关善恶、有关教育、有关亲情,写出了人性的复杂,社会的百态,发人深省。书中这10句话,字字扎心,句句在理,足够每个人受用一生。一个人没必要把自己懂的东西都展现出来,因为人们不喜欢他们身边有什么人比他们懂得更多。听过一句老话:“熟人眼里,不允许有牛人存在。”因为牛人的出现,会显出周围其他人不牛的事实,从而引发嫉妒忌恨。人的嫉妒之心,从不源于远方,而是秉持就近原则。离得越近,嫉妒心越强烈。所以聪明的人,懂得藏,而不是露。古人云,善藏锋者成大器,善用兵者隐其形。懂十分,藏五分,剩下的五分露出来,三分用于合群,二分用来立命,足矣。勇敢就是,在你没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注定会输,但依然义无反顾去做。毫无畏惧、敢打敢杀、不管不顾,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勇敢”。真正的勇敢,并非不恐惧,而是带着恐惧,依然前行。《老人与海》里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了,海上的风浪越来越大。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可能也会空手而归,但仍然选择在第85天继续出海。这是勇敢。看清了生活的残酷真相,但依然热爱它,这也是勇敢。勇敢是一种品性,更是一种选择。没有天生勇敢的人,只有在一次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历练中,不断成长的人。与生活交手,无论如何都需要一点勇气。前进时需要,后退时也需要,进退两难时更需要。驱散阴影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一切都摆在明面上。人之相处,难免会产生摩擦、隔阂,在彼此心里留下阴影。驱散它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一切都摆在明面上,说开了,心里的疙瘩也就散了。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总觉得那很难为情,有话藏着掖着,有需求也不明说,结果阴影越来越深。管理学上有种说法: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先让问题充分暴露出来。藏着掖着,永远不会让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只是暂时把它压了下去。想要远离阴影,就直接走到阳光下。想要消除隔膜,就勇敢地把问题摆上桌面。事情总会有办法解决的,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很喜欢一句话:“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存在的。”只是我们经常只盯住问题,忘了去寻找方法。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总是有原因的,只要锁定原因,就相当于找到了解决它的第一把钥匙。人生就像走迷宫,出口肯定是有的,只是我们尚未找到。神经语言程序学有个核心理念:凡事必有至少三种解决办法,不解决也是其中之一。东方不亮西方亮,此路不通彼路通,路路不同,大不了自己挖路,反正天无绝人之路。办法,一直都有。找到,问题则迎刃而解;找不到,无非多摸索一阵子,千万别放弃。永远记住:人生没有过不去的事,只有过不去的自己。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种人,你跟他们打招呼之前得先开一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但也有一些人,骨子里就是坏的。对于那些垃圾人,非必要不打交道,如果不得不打交道,必须先对他们“开一枪”,以示震慑和警告。否则,你连跟他们平等对话的权力,都争取不到。老话说,恶人还需恶人磨。前一个“恶人”是真恶人,后一个是“恶人”是伪装成恶人的好人,手持利刃的正义之士。拳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握拳的胆气和力量得有,出拳的自信和速度不能输。有道是,不显金刚之怒,难见菩萨慈悲。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心。良心像一把尺,每个人的尺寸标准都不一样。有的人无恶不作,依然良心不痛;有的人踩死一只蜗牛,都要难过好半天。绝大多人认为的对,不一定真的对,绝大多数人认为的错,也不一定都错。国学大师章太炎说:“人当从自己良心上认定是非,不可以众人之是非为从违。”对人对事,每个人都要拿出自己的良心做判断,而不是把大众的良心当成自己做判断的依据。别人落难,可以不帮扶,但起码不要做“墙倒众人推”里的众人。无论发生什么,在作出道德评判前,先让子弹飞一会儿。人这一辈子,无论走得多远,守住了良心,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有些人吃饭习惯和我们不一样,可是你不能因为这个,在饭桌上给人家当面提出来。书中的女佣卡波妮对她的小主人说:“那个男孩是你们家的客人,就算他要吃桌布,你也随他的便,听见了吗?”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喜欢干涉别人,以此来证明自己。但真正有教养的人,不是吃饭不吧唧嘴、不挑菜的人,而是自己不吧唧嘴、不挑菜,但同时也能允许别人吧唧嘴、挑菜的人。教养这件事,只事关自己,不能拿去要求别人。人活在世上,你得明白两件事:第一件事,允许别人和自己不一样;第二件事,允许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允许别人是别人,接受自己是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教养。好人也会有自己的盲点。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每一个人都有好的基因,也有坏的种子,只看你的哪一部分被激活并放大了。诗人金克木说:“‘只愿有一,不喜有二’是线性思维的结果。”世界是多元多面的,人和人性更是如此。好人,不是没有缺点,不是身上不带一点坏毛病,而是他们知道自己有这些东西,所以格外克制、谨慎。好人也有盲点,但好在瑕不掩瑜。一个有盲点的好人,可能是更真实、更诚恳、更接地气的人。痛恨任何人都是不应该的。有人痛恨世道不公,有人痛恨环境不好;有人痛恨上司,有人痛恨同事;有人痛恨出身,有人痛恨命运。但痛恨像一根毒刺,除了刺痛自己,伤害不了任何人。很多时候,你越痛恨什么,往往越需要什么。“痛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你想要却无能为力。但你想要的东西,你自己去争取就好了,别人没有义务为你提供。所以,不要痛恨,不要痛恨任何人。努力提升自己,增强实力,才是消除问题的良策。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庄子》有云:“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所以你永远无法了解鱼。即便你是鱼,此鱼与彼鱼也是有区别的,一只鱼不见得就能完全了解另一只鱼。我们总是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己度人,但其实,你根本不可能完全了解另一人。甚至,别人都未必完全了解他自己,更何况我们一个外人?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外人说了不算,尺子说了也不算。当你认为别人跑得慢、走路难看时,把他的鞋给你穿上,可能走两步就已经让你痛苦不堪了。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以为自己很了解别人,然后对其随意评价。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我最高级的修养。有人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越早看《杀死一只知更鸟》越好。因为现在人的那些烦恼和困惑:关于人际、关于自我、关于是非... ...都被它说透了。一个人,对人性了解得越透彻,看待关系的心态就越宽,烦恼就越少。对自己认识得越清楚,面对世界的视角就越多,态度就越柔和。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考落榜,90%的原因是初一初二时,没注意这些问题

中考落榜,90%的原因是初一初二时,没注意这些问题

朋友儿子今年就中考了,一向还算淡定的她,突然慌了神,天天念叨、日日焦虑。自打“中考分流”后,许多初中父母总在担心自家孩子挤不进赛道这件事。尤其到了初三,像是一夜之间疯狂打了鸡血一样,各种刷题、查缺补漏,试图用一年的时间迎头赶上。有这份拼劲和用心,自然是好的,但只怕单单在初三这一阶段发力,也未必能如愿考上高中。毕竟初一初二时没有注意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中考落榜。学习状态没摆好有位初三班主任曾向教育案例研究专家王晓春提问:眼看6月份学生就要中考了,可大部分人的学习状态很不好。有的作业不按时完成,有的总觉得学习是为了老师、父母,甚至笃定“读书无用”。面对这班学生,她有很大的无力感,不知道该怎么转化学生对自我的教育,更好地迎战中考。为此,王晓春一针见血指出问题的关键:对孩子而言,中考这件事自己远没父母和老师紧张,潜意识里会认为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是大人的事。再说,整个学习的体验过程都偏消极、不快乐,孩子实在很难投入其中。换句话讲,就是“孩子不急大人急”,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孩子,学习状态根本没摆好。事实上很多父母和老师,误认为冲刺中考只需要在初三花心思用功就行,初一初二阶段迟迟没进入状态。刚上初中,一切都觉得新鲜,新学校、新科目、新老师、新同学……唯独忘记自己已经是中学生。到了第二年,作业量开始加大,老师对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些还没来得及调整好状态的孩子,开始觉得吃力,脑子里那根弦紧绷在那里。如果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状态没摆正,很容易就会因为压力过大,心态开始崩了。心理学早有研究:人在高压中,智商会下降。那些没有做好心理准备、认清自身问题的孩子,很难轻松清醒地赢下中考这场战。教育方式没更新心理专家陈默老师总结过这样一句话:“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可家长却还没跟上。”这句话同样适用在初三孩子身上。十几岁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尤其是初二,孩子的身心变化很大,开始在意自己的感受,想法特立独行。如果父母还是“老三样”——说教、批评、打压,孩子分分钟反抗爆发。之前辽宁就有一个初三女孩,因为学习状态不是很好,妈妈平日里习惯唠叨讲道理。她听多了心情不爽,就和妈妈大吵一架,结果放学后干脆离家出走跑去网吧,宁可在外面睡觉也不想面对父母。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故意叛逆、厌学,而是父母没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总是习惯沿用过去的做法。“非打即骂”这一套,对小孩可能有震慑力,但对于自我意识愈发强烈的初中孩子来说,简直不可理喻,绝不轻易就范。有个中考失利的孩子在网上,声嘶力竭控诉道:正是初三时父母说考不上高中就打断自己的腿,她每天都害怕成绩下滑,担心被打,午觉根本睡不好,一个个噩梦接连着做。无论哪个学科老师对自己不好,都要扛住巨大的心理压力保住成绩。可这么做,她依旧没办法爱上学习,和曾经那段糟糕的初三备考经历和解。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是孩子学习的死敌。不更新自己的方式方法,只会一步步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学科基础没打牢身边一位教师朋友,带过好几届初三生,发现中考失利的孩子最大问题还是:初一初二基本功没学好,一到初三就原形毕露。有个男孩就是这样,刷题很认真,错题本一本本地抄,不同学科的知识点一条条地背,特别热衷于研究难题。但考起试来,基础性问题错得一大堆,看到自己错哪了瞬间恍然大悟,可下次还是会犯。因为每次习惯看试题解析,他很少真正动脑思考题目的底层逻辑。他妈妈找过这位教师朋友,说初三了劳心老师多带带,还问有没有补习资源透露一下,实在见不得孩子这么努力,却始终没有进步的迹象。但朋友多次强调,中考没家长和孩子想象得那么难,最重要是把基础知识搞定,再继续延伸,光靠恶补或者专攻难题,效果真一般。网上有人分析过近年的中考情况,发现中考各类题型按难度比大概是3:5:2(易、中、难)。即80%的中考题属于基础简单题和中等题,只有20%是真正的难题。不花时间抓基础,花费大量的精力死磕占比不大的难度题,这是本末倒置,甚至吃力不讨好,对提升成绩没有任何帮助。任何一门学科,如果不打学习的地基,就谈不上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体系。毕竟所有的新知识,都是基础点的延伸,没有所谓的“循序渐进”,就难保冲刺阶段的飞跃逆袭。别等到初三才来发力初一初二正是“关键期”讲了这么多,相信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初三这个阶段虽然关键,但远不及初一初二做好铺垫,认真准备。要想孩子顺利过中考这道坎,父母们要学会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这三件事:1. 引导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主动投入学习一位孩子中考560分的深圳妈妈讲到,自己和身边几位孩子也考高分的父母一样,平时不鸡娃,倾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刚上初中,学习的科目变多了,难免觉得烦,但她会引导孩子去发现不同科目有意思的地方。比如周末或者放假,她带孩子去博物馆、图书馆了解人文历史;放大长假就陪孩子外出旅游,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环境。虽然关注孩子的课本学习,但不仅限于此,而是给孩子创设主动探索、学习的机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聪明的父母都知道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只有孩子心甘情愿自己学习,他才能有长足的进步。2. 闭上嘴,用行动表达对孩子的爱和关怀心理咨询师维尼老师在辅导的过程中,帮助过很多孩子青春期逆反的父母。那些愿意积极改变教育方式、控制住情绪、不唠叨说教、决定顺应孩子的父母,最后都顺利化解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危机,改变了孩子的学习状态。有位初三女孩反馈说,父母变得温和好相处之后,自己也很羡慕那些父母孩子亲密无间的家庭,于是决定改变自己,努力学习。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自我,但不代表他们不懂事。只要父母意识到问题,及时调整,不说让孩子厌烦、压抑的话,在生活和学习的细节上身体力行表达爱,孩子终究会感受到,并铭记在心。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关注,孩子的进步和成长指日可待。3. 关注孩子的“下课后”时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初中生的学习内容和节奏,和小学截然不同,老师也不可能盯得很紧,这就更需要父母的引导。放学后,不要催促孩子赶紧写作业,可以先问问孩子在学校学了什么,了解孩子都有哪些基础知识。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作息计划,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思维,教导他有效利用时间。比如劳逸结合,既有阅读、写作业的时间,也有运动、休息的安排。该玩的时候好好玩,要认真学习的时候不马虎糊弄。养成良好的作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才能守住自己的本分,好好学习。人们总说,孩子一路的成长,是父母这辈子最大的修行。的确,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站着用心、认真、睿智的父母。不管孩子此时此刻处在哪个阶段,对父母来说,都是需要学习、接受挑战的重要关卡。父母懂得未雨绸缪,和孩子站在一起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相信孩子一定能在满满的安全感里,稳稳当当地走向人生下一个阶段。祝愿备战初三的孩子们,最后都能如愿以偿,更愿所有的家庭,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累累硕果。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重读《百年孤独》,参透这10句话,让你越活越清醒

重读《百年孤独》,参透这10句话,让你越活越清醒

1965年,马尔克斯辞去杂志社的工作,决定专心写作。他将全部积蓄交给妻子,走进自己几个平方的小书房,开始全身心地写作,他苦思冥想,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6年8月,《百年孤独》终于创作完成,马尔克斯也欠了一大笔债务,就连房租都交不起,有时候买菜都要赊账。马尔克斯拿着稿子去邮局,590页稿子,满满一包,邮费82块,可马尔克斯身上只有53块钱,再也找不到更多的了,没办法,他决定将书稿分两次寄出去。第二年,《百年孤独》出版,迅速火遍世界,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马尔克斯在书中,探索了孤独、死亡、名利、爱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重读《百年孤独》,我找到这10句话,可以让我们越活越清醒。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人生有三天,昨天,今天,还有明天。昨天无论怎样,都已经过去了,不可改变,不可重来,它渐渐就成了一抹回忆,久而久之,也会如烟雾般淡薄。一个人如果沉迷过去,被已然成为回忆的过去束缚着,就如同拖着长长的尾巴在前进,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沉重,甚至让今天也染上过去的色彩。然而,过去已然过去。我们今天做什么,决定了明天的回忆里会多出什么。我们今天的选择和决定,也决定了我们明天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要记住,不要被过去束缚着,那只是一片虚无,我们应该从自己的生命里找到人生真正的力量。人活着,靠的不是回忆,靠的是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从过往的经历里,生出向前走的力量。死神一直追随他的脚步,嗅闻他的行踪,但尚未下定决心给他最后一击。世间有两样东西最公平,时间和死亡。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它不会因为你富裕,给你25个小时,也不会因为你穷,就只给你23个小时。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都正在慢慢变老,正在靠近死亡,所以,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应该好好珍惜,因为我们最终都是要死的,死神一直在盯着我们。布恩迪亚来到马孔多,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但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带来了很多新鲜的玩意,让这个小镇充满了不一样的活力。布恩迪亚初次见到梅尔基亚德斯的时候,他看上去年纪并不是很大,身体健康,可是几年之内,在疾病和灾难的折磨下,梅尔基亚德斯迅速衰老,让他离死神越来越近。他告诉布恩迪亚,死神一直在他身后追赶着,但还未下定决心给他最后一击。事实上,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靠近死亡,死亡如同悬挂在我们头上的一把刀,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收割掉我们的生命。所以,每一天,都有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当我们这么去想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轻易浪费我们的生命,轻易浪费我们的时间去做那些无意义的事情,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去打理那些无意义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人生没有你想的那么长,想做的事情,勇敢点,不要畏首畏尾,对这唯一的一次人生,既不会有前世来参考,也不会有来生来修正。对这个世界的怨恨咬噬着他的心。经历了很多之后,我们会发现,真正让我们活得更好的,从来都是爱,没有爱的人生,就是一片荒漠。我们之所以努力,就是为了爱,或者被爱。当然,遇见伤害我们的人,我们也会怨恨,然而,你慢慢就会发现,恨并不能让你变得更好,反而会拖着你,将你拖入深渊。人心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当你在里面装上美好的时候,人生就会变得美好,当你在里面装满仇恨的时候,人生也会被仇恨吞噬。小说《呼啸山庄》讲的就是一个被仇恨吞噬的人,因为恨,他害死了自己最心爱的女人,因为怨恨,他连自己的儿子都利用,一切就只是为了报仇。可是当他用一生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复仇,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内心,竟那么空虚,过往人生里,真正美好的,只是那些与爱人相伴的时光。他守着爱人的墓碑,对已经死去的爱人低声诉说。他用仇恨,毁了自己的一生。可悲的是,在生命的尽头,他才发现生活最需要的,原来是爱。当你恨一个人的时候,会消耗你的时间,消耗你生命的能量,它会让你的内心变得虚弱,甚至成为仇恨的奴隶,它会一点点啃噬你的内心,让内心千疮百孔。而爱,会让你越来越有能量,也会让你越来越好。他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人努力赚钱,是为了活得更好。可是很多人活着活着,活成了努力赚更多的钱。将所有时间都花在赚钱上,却忘了好好生活。奥雷里亚诺上校从小就异于常人,长大后,他发动革命,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他英勇善战,曾被迫发动过32场起义,险之又险地躲过了14次暗杀,71次伏击,也躲过了一次枪决。到最后,他大权在握,却失去了往日的纯真,他出门,身边总是带着卫队,就连回家也不例外,任何人不得靠近他身边三米,就连母亲也不能。他大权在握,却重新陷入孤独和迷茫,惶惑的内心,让他厌倦人们的掌声。他感觉自己“被分裂,被重复,从未感到这般孤独”。于是,奥雷里亚诺告别了这一切,他回到马孔多,回到自己的实验室,醉心炼金。此时的上校,终于明白,他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四十年了,他才发现纯真的可贵。他才明白,他在追求那些荣誉的时候,也在被荣誉占有,成了荣誉的奴隶。世界不过是身外之物。有句话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是这个世界的匆匆旅客,我们在这世界走了一圈,然后又会赤裸着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来的时候,这个世界是纯洁的,我们离开的时候,这个世界也是纯洁的,就好像我们从来没来过一样,其他人该怎样活着,还是怎样活着。然而,世间就是有一种怪相,很多人喜欢用他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可他人的看法就跟这个世界一样,有人说你好,有人说你不好,有人什么也不说,但如果你本身是一个很好的人,就不会因为别人说你不好,你就变得糟糕,相反,如果你的生活很糟糕,也不会因为别人说你好,你就突然变得很好。因为人不是上帝,不会像上帝一样,说要有光,这世界就有了光,说要有星星和月亮,这世界就有了星星和月亮。所以,不管别人说什么,你都只是你而已。可是每个人都要经历很多,才能明白这个道理,才能让内心真正变得平静。最让我难过的是,我们竟然浪费了那么多时间。记得《肖申克的救赎》有句话说: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其实应该再加一句,要么忙着爱。《百年孤独》里,一场多年的大旱过后,马孔多尘土飞扬,酷热难耐,但小奥雷里亚诺和小阿玛兰妲疯狂地爱着。那时候,他们觉得,他们是世上唯一幸福的生灵,因为爱,他们暂时战胜了孤独,战胜了因孤独而产生的痛苦。爱是他们的拯救。他们是亲人,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辈分也不一样,还被布恩迪亚家世世代代的传说困扰,那就是会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这一切,让他们没想过在一起。可是在一起之后,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竟如此深爱着对方。回想起没有在一起的那些时间,他们觉得自己竟浪费了那么多美好。确实,当我们真正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找到自己深爱的人,我们会觉得,在这短短的一生里,我们竟然要花那么多时间,才能遇见。所以,所有美好的生活,都不应该浪费时间,我们应该将所有时间都投入里面,热气腾腾地活着,而不是活得死气沉沉。世界有很多美好,我们都还没有去经历,还没有去感受,所以,不要等迟暮将至,回首往事,才发现自己浪费了太多时间,那时候,再难过也无济于事了。也有很多人都说自己浪费了时间,但大多数人还是乐此不疲,继续浪费。幸福的秘诀,不过是与孤独签下不失尊严的协定罢了。人是孤独的。因为无论如何,他是一个人,也只是一个人,与其他任何人都不一样。孤独,就是生命最原始的底色,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如同被抛到这个世界。然而,我们很多人,都害怕孤独,不敢与孤独和谐相处,于是,我们走进人群,渴望得到理解,渴望被认同。而真正置身于人群,却发现,内在的孤独感越发强烈。于是,为了对抗孤独,他们努力经营各种人际关系,就怕自己被排挤出去,他们努力合群,就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为了和人群相处,他们忽略了自己。然而,一个连自己都忽略自己的人,是很难真正活得幸福的,因为他们将幸福的要素交由外在决定,而不是自己决定自己的幸福。外在的东西,是很容易失去的。只有最内在的东西,才会比较稳定。他终于能为自己的自由而战,而不再为抽象的概念,不再为政客见风使舵、翻云覆雨的口号而战,这样的信念令他激情满怀,斗志昂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标准和观念的世界。很多观念都在告诉我们,人应该怎样活,怎样才是成功,什么是人生的标配。于是,很多人为了能活成这样,拼命努力。房子、车子、票子,这些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很多人甚至一心扑在这些东西上面,不管多窝囊,都逼自己忍着,不管多不快乐,都让自己憋着,不敢离开,不敢特立独行。因为他们跟从了这样的观念,并将之当成人生的指路灯。其实,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是一片空白,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世界便将自己的观念灌输给这个人,并以此来控制他的生活。我们需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从这些观念里跳出来,真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活,摆脱了一切口号,摆脱一切外在的标准。当我们摆脱在观念的控制,摆脱了外在的标准,真正为自己而活。这样,我们就能激情满怀,斗志昂扬,因为我们会发现,每一天,我们都离自己喜欢的生活更近一点。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奥雷里亚诺上校发动革命后,开启了极为传奇的军旅生涯,他一步步走向高位,走向权力的巅峰。他原本憎恨军人,憎恨那种权力的压迫。可是当他大权在握的时候,他却跟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冷漠,自私,无情,他的朋友告诉他:你那么憎恨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琢磨了他们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马尔克斯说: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为代价。是的,人世间没有任何东西,值得我们沉沦自己去追求,值得我们卖了自己的灵魂去追求。任何需要我们沉沦自我、丧失自我为代价才能得到的东西,或许本身都是有问题的。别错过机会,人生比你想象的要短。人生苦短。有些人,错过了,可能就永远错过了。有些机遇,丧失了,可能就永远丧失了。有些事情,错过了一次,可能就会永远错过。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其实也可能意外突然降临,我们总是说以后再说,其实也许压根就没有以后。奥雷里亚诺第二半夜醒来,突然明白了一个悲哀的事实,他就要死了。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兜售彩票。他在街上吆喝:“别错过机会,人生比你想象的要短。”是的,有些事情,想做,就赶紧做,有些人,想爱,就好好爱。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我们会在哪里!1982年,《百年孤独》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这样写:“这本书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多年后,想起书中那个叫马孔多的小镇,想起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百年来的经历,或许有那么一刻,我们会突然明白:在孤独的底色上,死亡如影随形,名利和欲望又不断侵蚀着我们的生活,所以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看透、放下。看透了,放下了,人生便是自在;看不透,放不下,就得继续看,继续参。而读书,便是参透世事,让自我强大、清醒的最好方式。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人生海海》:真正的强大,是放过自己

《人生海海》:真正的强大,是放过自己

2011年9月,麦家父亲去世。这成了他人生重要转折的契机。一向高产的他搁笔了3年,慢下来与书香花草为伴。当他开始向内求时,发现童年灰暗的记忆,以及对父亲长达23年的怨恨早已逐渐稀释。年过半百的麦家对人生突然有了新的领悟,他想回到童年、故乡,去破译人心和人性的密码。于是,他执笔写下了《人生海海》。初读此书,只顾沉迷于故事的跌宕起伏,感慨主人公上校曲折坎坷的传奇人生。听完麦家的对谈之后,才逐渐体会到“人生海海”四字背后赋予的深意。人生如海,有起有落,有沉有浮,想要过好这一生,唯有读懂放下二字。罗翔教授说:把你的苦难,当成人生的剧本,当作你必须演好的一个角色。这句话用在《人生海海》里的主角上校身上,极为妥帖。他出生在一个小村庄,从小聪明伶俐,学东西总比同龄人快。13岁那年,他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木匠师,倘若循此路径下去,他应该会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手艺人,在村里过着平静又舒坦的日子。可这一切的美好,在他17岁时被打破了。那年,上校照常赶集卖货,没想到突然被抓去充军,从此人生过成了过山车,起起伏伏,没一刻安宁。军营的生活一点都不容易,除了平日的辛苦训练,上校还要上阵杀敌,可是子弹不长眼,没想到伤了命根子。好不容易把病治好了,又因一纸调令成了特务,匍匐暗处不见光明。25岁那年,被人出卖,关押在战俘营里,身心备受煎熬。33岁那年,被林阿姨举报,开除军籍,返回老家。回了老家,日子也不安宁,他遭人陷害,被迫藏到庙里当和尚。以为人生就在庙里过了,结果一纸举报书,又再次入狱。上校这一辈子,活得太不容易了,几经沉浮、潮起潮落,却始终摆脱不了坎坷波折的命运。幸运的是,在面对生活的刁难时,他选择了接纳与和解。既然当兵入伍,那就苦练本领,无论枪法、还是刺杀,都要成为佼佼者,不到四年,就从警卫员平步青云当了营长。既然受伤住院,不如趁机学习医术,通过观察不断积累经验,竟成了起死回生的“金一刀”,引得不少人慕名而来。既然被迫做了卧底,那就以开诊所为掩护,与日寇汉奸们周旋博弈,获取重要情报。哪怕回乡后受尽冷嘲热讽、被陷害被侮辱,上校也依然高昂着头颅,不卑不亢,一笑了之。人生之苦,往往大同小异:有人背井离乡只为碎银几两,有人居高位却身不由己;有人拼尽一生的努力也只不过是走到了他人的起点,有人人到中年突遭横祸……人活着,岁月静好是奢华,负重前行是常态。上校之所以是英雄,不在于他杀敌多少、战功如何,而是因为他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但依然热爱着生活。我们无法改变命运“钦点”的困境,但却可以改变面对困境的心态。有时候绝处逢生的力量不见得是回击,而是懂得接纳与放下,与现实握手言和。小说的叙述者“我”原本过着平淡的生活。家里不算富裕但和睦幸福,却因为小瞎子的无端造谣,全家从此不得安生。爷爷上吊自杀,母亲和二哥二嫂相继离世,大哥入赘,只有父亲独守老屋。邻居乡亲的谩骂唾弃、老师同学的故意排挤,逼得“我”不敢出门。父亲不得已之下,用一张船票把“我”送走,漂洋过海去了遥远的巴塞罗那。异国他乡的时光暗无天日,不仅要经受饥寒交迫的身体摧残,更要忍耐语言不通、孤苦无依的心理折磨。而这一切的不幸都源于小瞎子。22年来,这种恨意就像呼吸一样,无时无刻与“我”的生活如影随形。后来“我”第一次回国,看到小瞎子衣衫褴,生活拮据,心里不免喜悦起来。曾经戕害“我”全家的人,如今落得连蝼蚁都不如的下场,可谓大快人心。然而,心头暂时的快感一瞬而过,留下来的渐渐变成了悲凉。村里人包括父亲都原谅了他,只有“我”孤独地停留在过去。这种与日俱增的恨,让“我”的灵魂面目全非,不堪重负。后来有一天,当“我”再次回家,看到奄奄一息的小瞎子,居然开始有点担心他熬不下去。在他向“我”哇哇叫,讨好着要钱时,“我”一改往日嫌恶不理的态度,丢了两张一百元,他用脚在地上写着:“大人不记小人过,谢谢你。”小瞎子的“谢谢”,并不能感动“我”,只是在施予时,“我”感受到了放下的慈悲与力量。后来,“我”还承包了小瞎子日后在矮脚虎商店里的所有开支。一直盘踞“我”心头的恨,终于在一次次的叩问中,慢慢瓦解。知乎上曾有个话题:“原谅和算了有区别吗?”高赞回答是:“原谅是放过别人,算了是放过自己。”人生海海,多的是不公,倘若件件记挂于心,灵魂迟早不堪重负。放过他人的过错,其实何尝不是在解脱自己的内心?就像书中所说:这是我的胜利,我饶过了他,也饶过了自己。我战胜了几十年没战胜的自己……记住仇恨是一种力量,但更大的力量是放下。人生如白驹过隙,与其在一件事上纠缠太久,不如学会给自己“放生”。《伦敦生活》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因为人们都会犯错误,铅笔的后面才会有橡皮。书写的错误可以用橡皮来擦除,那人生的错误又该如何修正?书中林阿姨的故事,告诉我们:与过去的错误和解,是勇气,更是一种智慧。年轻时林阿姨曾和上校有段露水情缘。当年,林阿姨还是个小护士,看着意气风发的上校,心旌摇曳。后来,上校总是叫林阿姨“小上海”,生死关头多次冒死保护她。至此,林阿姨打心底认为上校是倾心自己的。故事的转折是有天晚上,林阿姨发现睡梦中有人抱住了她,她笃定的认为这人就是上校,也就没挣扎。第二天,她坚定大胆地向上校求婚,可上校拒绝了。陷入爱情漩涡的林阿姨,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上校要拒绝。失心又失身的林阿姨怒火中烧,她一怒之下连夜写信给上级领导,告上校玷污了自己。而上校也因此被开除了军籍,坠入了谷底。若干年后,林阿姨偶然知道当初夜里偷偷来找她的另有其人。而她因为一时的冲动,毁了上校的一生。陷入了深深的自责的她,开始探寻与错误和解的道路。当得知上校失智发疯后,她义无反顾地赶往富阳县,花光毕生积蓄带上校辗转看病,稳定了病情。上校母亲出狱后,她又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职责,尽心尽力,毫无怨言。林阿姨用尽余生为上校遮风挡雨。在上海的小巷子里,上校学会了画画、养蚕,他不再像以前一样疯癫发狂,而是成了一个天真纯粹的儿童,简单而快乐、安逸而幸福。数十年如一日的照顾与陪伴,在林阿姨的脸上雕刻出沧桑,却也带给她平静与宽慰。漫漫人生路,我们总会错几步:也许是大喜时的失言,也许是大怒时的无心中伤,抑或是忙乱时的出错……真正可怕的往往不是错误本身,而是我们对待它的方式。避而不谈只会让负罪感成为心灵的枷锁。而敢于承担并及时弥补,才能真正与错误和解,益人益己。与过去的错误和解,才能得到新生,走向强大。故事的结尾,几经沉浮后的上校,在林阿姨的陪伴下,活得像个不谙世事的小孩。而“我”在放下对小瞎子半辈子的怨恨后,也找回了内心的轻松。年过半百的林阿姨则用下半生无怨无悔的陪伴,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人生走到最后,对世界缴械妥协,不是懦弱,而是对一切的放下,放下痛苦,放下仇恨,放下过错。人生海海,山山而川,麦家的这本书并非要传达人生是一场悲剧。而是要让我们明白:人生难有圆满,生活多是缺憾。但我们绝不该受困于此,与生活达成和解,才能更好地前行。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孩子输不起、玻璃心、一说就哭?用这4招提高孩子抗挫力

孩子输不起、玻璃心、一说就哭?用这4招提高孩子抗挫力

说起父母最期待孩子拥有的品质是什么,抗挫折能力必在其中。为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在遇到生活上的不如意、遭遇挫折或挑战时,能够迎难而上,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自信。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我们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往往是: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放弃、不愿意再尝试;遇到棘手的问题,就用逃避来面对;犯错被批评了能哭半小时;玩游戏输不起,输了就大发脾气,玻璃心;……每当看到孩子输不起、玻璃心、经不起挫折,宝爸宝妈们可能都会无比的心累和焦虑。但其实,这些问题很可能只是表象,根源在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弱。抗挫折能力指的是,在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及情绪状态,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一般而言,抗挫折能力差的孩子消极思维反应强烈,常常表现出不知所措,且持续时间长;而抗挫折能力强的孩子在面对困境时,往往积极乐观、接受挑战,努力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生命之旅无坦途,当下,孩子可能会遇到学习难题、不被表扬、比赛失败等困境,往后的生活,他们还有可能会遇到工作、社交等挑战。因此,帮助孩子获得应对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的抗挫折能力,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孩子遇到挫折时,你会怎么说?心理学家John Gottman曾做过一个研究,他发现大部分父母在安慰受到挫折的孩子时,都会这样说:“没关系,遇到挫折爬起来就没事了,我小时候比你坚强多了。”“别担心,我想你是误会他的意思了。”“不要生气,想开点,像我一样多往正面想,事情会变好的。”“这么小的事情,至于吗?不要小题大做……”John Gottman把这类父母的安慰方式称之为情绪消除模式——遇到问题,先讲道理。然而,这些看似安慰的话语,实际上是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孩子不仅无法从中获得积极的力量,反而更加沮丧挫败无助。那么,当孩子受挫时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孩子做不到时理解、接纳他的情绪在电影《垫底辣妹》里,女主的妈妈总是先共情孩子的情绪,再解决孩子的问题。面对已经上高三,补习班上了一轮又一轮,但成绩依然垫底的女儿,妈妈没有像父亲和老师那样责备、催促,而是理解和尊重女儿。当女儿付出了努力,成绩却没有起色,崩溃大哭时,她没有说“你应该再努力一点”的道理,而是温柔地说:“如果觉得太累了放弃也没关系哦,你已经很努力了嘛。”当女儿在学习上受挫时,妈妈看见了女儿的情绪,共情了她的感受,给予她支持、接纳和理解,孩子就会从中感受到,妈妈是她的安全基地、坚强后盾,她也知道即使表现不好,妈妈依然爱着她。怀揣着这样的力量,女儿不仅从低落、挫败的情绪中走出来,还一路过关斩将,逆袭成功,考上了日本的名牌大学。《教育的选择》一书中说到: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让孩子对挫折麻木,而是让孩子不惧怕挫折;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要家长制造挫折,而是能够和孩子一同面对挫折。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孩子面对成长中大大小小的挫折时,家长能陪孩子积极面对,看见、接纳和理解孩子受挫时的情绪,给予孩子爱的充电,让孩子用满格的电池去迎接人生风雨的挑战。孩子做不到时看到孩子的难并提供脚手架1975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结果发现,此时,狗不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逃走的它,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塞利格曼通过实验发现,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同理,当孩子做一件事多次失败时,同样会让孩子丧失自信心和热情,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因此,当孩子受挫时,我们要看到他卡在什么地方,帮孩子降低目标,并为孩子提供脚手架。比如孩子弹钢琴,弹奏几遍之后,在某一个音频片段,反反复复地出错,无论怎样都弹不好,于是就沮丧地放弃了。这时,如果我们忽视孩子的难处,和孩子说“多弹几遍就会了”,孩子可能会更沮丧。反之,如果我们看见孩子的难处,给予帮助,和孩子说:“我听到整首曲子你都弹得挺顺利,只有一段还不流畅,我们与其重弹一整首曲子,不如就反复练习这一小段,等练好了,再从头到尾弹一遍,好吗?”孩子也许就能从挫败情绪中走出来,重拾信心,继续练习,慢慢地,孩子可能很快就能弹好整首曲子了。孩子做到时表扬努力的过程非结果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做过一个实验,随机选取了一些成绩相当的学生,让他们完成一些数学题,而后分别以三种方式告诉他们测试结果。实验组一(称赞其天赋):哇!这是个很好的分数,你一定很聪明。实验组二(称赞其努力):哇!这是个很好的分数,你一定是做题的时候很努力。对照组:这是个很好的分数。经过不同的表扬后,在随后的实验中,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被表扬聪明的孩子为了证明自己是真的聪明,保住自己胜利的果实,会更不愿意挑战困难的题,在遇到不会做的题时也会更焦虑,并且在最后一轮测试中成绩下降了20%。而被表扬努力的孩子更愿意挑战难度较大的题,遇到问题时会更努力地集中精力去克服,并且在最后一轮测试中成绩提升了30%。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夸赞孩子努力传递的是成长型信息:努力是有价值的,他们更在意自己从一件事中是否真正学到了东西,他会想:就算我现在不可以,但是只要我努力,就会越来越好的。而被夸聪明的孩子,会非常怕输,怕失败,他们会想:“我聪明,所以别人才会夸我,我要是失败了,别人就不会觉得我聪明了”。所以,当孩子经过努力跨越挫折时,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具体明确,要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表扬他的努力、专注、坚持、创意、策略等等。“刚刚妈妈注意到,你在比赛的过程中特别努力,妈妈要为你的努力鼓掌。”“妈妈发现你今天的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你是怎么做到的?” “爸爸很高兴,今天早上你自己起来完成了晨读,这就叫自律。” 像这类走心的夸赞,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爸妈看在了眼里,也会注意到自己已经取得的进步,从而更有信心,孩子的成长型思维也能得以培养。生活中助力孩子积累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经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一味地帮孩子扫清前行路上的障碍,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遇到挫折时不知所措,选择逃避,不如在生活中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学习和积累应对挫折的经验。比如:1. 让孩子多动手,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有机会做一些有挑战性、锻炼能力的事情,增强自信心。2. 在孩子犯错或失败时,不要一味地打击孩子,关注点放在帮助孩子掌握技能、习得正确的方法、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爸爸妈妈还可以从卡通形象入手,寓教于乐,《功夫熊猫》、《超能陆战队》、《疯狂动物城》等动画影片很受孩子们的青睐,通过影片,让孩子看看卡通形象是如何克服困难、突破自我的,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孩子学习应对挑战的态度及方式。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说:“生活的意义就是跌倒之后,学会如何站起来。”愿我们的孩子都拥有抗挫折能力,在面对人生旅途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学会笑对挫折,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更从容。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如何充分挖掘女孩潜能?这五大法则家有女儿的父母一定要看

如何充分挖掘女孩潜能?这五大法则家有女儿的父母一定要看

今天跟大家聊聊:如何高效提升女孩的学习力?我家里没有女儿,为什么要聊女孩的学习力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家里清一色是儿子,所以对于性别就更敏感了。每次我儿子跟女孩一起玩时,我都会观察跟我们家男孩不一样的一些个性。二是,我之前给大家分享过一本好书叫《男孩学习方式大不同》,作者是美国性别科学领域的先驱人物迈克尔·古里安教授,通过40年科学实践,总结出来了男孩女孩各阶段大脑及学习方式的差异。我觉得这里有很多干货可以分享给大家。那接下来我就给大家重点讲讲女孩养育×学习力这个话题,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收获。女孩的三大特质说女孩养育之前,先来讲讲,根据我自己的观察,总结出的女孩的三大特质。你可能有疑问,为什么一定要分男孩女孩呢?这不是故意制造性别对立吗?我想说,首先从脑科学角度来看,男孩女孩的大脑构造确实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才会有一个分支叫性别科学。就像性别科学家古里安教授所说:我们研究男孩养育和女孩养育、男孩和女孩学习方式的不同,不是为了区分或者贴标签,而是为了顺应孩子天性,推TA一把,在学习上能够如鱼得水,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此,我斗胆总结了女孩的三大特质,虽然不一定全部都是这样,但是大体来说还是差不多的。1、敏感,易防御首先,我认为整体来说,女孩子会相对敏感一些,她在尤其是遇到一些挑战、争执或压力时,会比较容易产生防御心理。2、小大人,有目标“小大人”的意思是,女孩一般会比较早熟,在小时候更像一个小大人,而男孩则永远感觉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有目标”是指,相对来说,女孩在做事情的时候会把自己的目标理想记得牢一些,而男孩更注重对生活的体验,觉得开心就好。3、爱是河流,家是港湾女孩尤其是在小学期间,她对父母的爱、对家的依赖是非常强的,任何时候她都觉得父母是自己最值得爱的人,家是可以去停靠的港湾。高效提升女孩学习力的五大法则那么,下面我就根据女孩的特质,总结出能够高效提升女孩学习力的五大法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女孩学习力法则一:用表扬“二八定律,培养抗挫能力1. 关于表扬与批评前面提到,整体来说女孩会比较容易敏感,遇到挑战时容易产生防御心理,觉得如果这件事没做好的话会不会影响形象?所以每当有人问我是不是“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我都说富养有很多种方式,其中有一种富养叫「表扬」。而我所说的表扬“二八定律”,有三层意思:一是,我认为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在表扬时都应该遵守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公开表扬,私下批评;第二个就是及时表扬,定期批评。但对于女孩来说,应该是“八分表扬,两分批评”,这个度要拿捏好。因为女孩的精神世界相比男孩来说要丰富、敏感一些,尤其是犯错了之后,她的防御机制会产生得快一点。所以我们对女孩要多表扬,少批评。有家长可能会问:这就很违心啊,明明女儿做错了事,为什么还要表扬她?其实我想说的是,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要建立同理心,要看到孩子做了成年人标准中的错事背后的思考维度。比方说,我们孩子去朋友家做客,墙上有个挂件,孩子很好奇摸了一下,然后啪一声掉下来摔碎了。这时候你会怎么做?我猜七成大人首先会向朋友道歉,然后扭头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小心!”面对这种情况,男孩女孩的反应会不一样:男孩可能会觉得:哎?怎么搞的?好吧。很快就自我疗愈好。而女孩就会有一种惭愧感,甚至还有一些羞耻感。惭愧感和羞耻感是非常不同的,惭愧感是对事不对人,而羞耻感则是自我否定、人格否定。因此,如果孩子在朋友家或者公众场合搞砸了一件事,作为家长,首先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具体发生了什么,共情孩子。八分表扬,两分批评,不是说女孩子就要哄着,而是说因为女孩子相对敏感些,当她做了所谓的错事后,父母应该多和孩子产生情感链接。比如说,如果发生上述这样的事情,你可以采用以下这种“对事不对人”的沟通方式:第一步:我知道你当时也很难受,妈妈看到了你的惭愧和内疚,那你能说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吗?第二步:在别人家,你要小心一点呀,不要随便触碰一些易碎品。但妈妈对你的批评仅限于你粗心大意弄倒东西这件事本身,但是你的人,在妈妈心中永远是宝贝,妈妈是非常欣赏你的。就是要明确告诉孩子,我们是对事不对人,把孩子可能产生一点点的羞耻感拉到惭愧感上,惭愧是复盘反思,谁都会做错事。2. 不公开比较不公开比较孩子,特别是家里面有儿子和女儿的。比如说,老大是哥哥,老二是妹妹,某次期末考试,哥哥数学考了满分,你特别开心地夸赞他非常棒,哥哥也很得意。结果转头发现妹妹因为考了85分有些失落,而且当她听到你表扬哥哥的100分时,自然就会觉得自己的85分是非常差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处理?有人可能会说,我们可以夸赞妹妹语文考得好哇!我觉得这样会有个坑,会让妹妹形成一个认知:数学好像是哥哥的专利,而我最多只能在语文方面发展了。所以,对于孩子技能特长方面的成就,我们不要公开表扬,私底下单独鼓励就行了;而对于孩子品格上的优点,则可以公开表扬,比如说哥哥为了准备这次考试,非常用功;妹妹呢,为了准备学校的舞蹈比赛也付出了很多,等等,要在家庭中树立一个榜样的力量。3. 区别对待奖励在激励方面,我觉得女孩对物质激励不是特别敏感。但是如果男孩完成一个挑战时,你奖励他一个几百块的乐高,他会非常开心和满足。那物质激励对女孩有用吗?有,但是对女孩来说,完成事情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因为在做事过程中她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这种建立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本身就是莫大的奖励。所以,在家里制定学习计划时,在对应的奖励这方面要区别对待。女儿取得一个小成绩,你就可以给予多一些鼓励和拥抱;儿子呢,就适当地多给一些物质奖励让他继续发掘潜能。女孩学习力法则二:日常培养钝感力和决断力前面我们讲到女孩的三大特质,你会发现,第一点的敏感和第二点的有目标之间有一个bug:一方面,女孩会早熟些,有目标感,做任何事情可能都惦记着自己的梦想;另一方面她又会很敏感,容易产生防御心理,不像男孩,只要他们觉得一切值得尝试,就会不管不顾地去冒险。但我们知道,当你真正想要不断接近目标时,肯定要有所行动,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到外面去跟人交流,接触社会。这时就出现一种情况,很多女孩,尤其是本身聪慧、家里条件又好的,可以提供很多资源,自然就不愿出去闯,因为她们觉得舒适区外就是不舒适区。可是到了初中之后, 她需要的是朋友,必须要跳出父母给她提供养分和资源的环境,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从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假如孩子就是不愿意跳出舒适区,该怎么办才好呢?我觉得应该先搞清楚背后的成因是什么?有一个原因就是,关于目标感,女孩会更加关注人,男孩则关注物多一些。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同样是把成为一名医生当作人生目标,男孩更关注的是成为医生之后的一系列事情,跟什么人共事,能帮助多少人等等;女孩就会更关注跟医生有关的人物,从小说、影视作品中寻找,并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学习目标。还有,男孩女孩在遇到社交困惑时,反应也不一样,男孩会根据一件事情做的好坏来判定这个朋友是否值得深交,更看重利弊;而女孩更关注的是人的对错。就像韩寒电影《后会无期》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说的: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在乎利弊。所以我所说的钝感力,是指培养孩子在社交方面的钝感力,即不要太关注人的对于错,要关注一个事物带给孩子的愉悦程度,每个人对每种事物都有不同的见解,这种包容的心态更重要。比如当孩子和朋友产生矛盾时,家长引导的不应该只是谈对错,而是要针对事情找到产生矛盾的点是什么。有一本书叫《六顶思考帽》,针对矛盾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不同人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想法,我们要包容想法的多样性,这是一个很好的品格,叫“合作力”。一句话描述,钝感力指的是女孩子在有了目标后,不要过于关注人的对错,而要关注事物的多元思维。所以我们父母要培养女孩对事物的洞察思辨能力,引导她接纳包容。多元的思维比起去区分人的好坏或者上来就谈同理心更重要,因为女孩天生就比男孩更有同理心。女孩思考问题都比较周全,再加上天生情感细腻、内心丰富,所以在做事过程中老是会担心犯错,做决定时总是犹豫不决,因为她总想着做一个最好的最完美的决定。我觉得从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女孩的决断力,有两大基本原则:第一,到了时间点就必须作出决定,锻炼孩子的deadline思维;第二,告诉她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决定,但是不做决定就是最坏的决定。所以,从小要培养孩子决断力,从小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非常重要,小到决定穿什么衣服,大到择校、生涯规划。现在,空心病和无力感已经是整个社会的通病,有的是平时被父母剥夺了自己做选择的机会,活得非常痛苦的孩子。女孩学习力法则三:背景知识是想象力的基础前面我提到,女孩如果要富养,就是在精神上富养。体现在学习上,就是要多读杂书。有个家长曾经跟我交流,说,自己女儿有个很要好的同学,家里有很多杂书,医学、心理学、天文物理、人文艺术等应有尽有。但这个家长说,其实女孩子不需要看那么多元的内容,更不需要读得太深,因为女孩子天生想象力比较丰富,看一些文科类的书就行了。我想说,首先,让孩子从小多读杂书,不是为了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而是为了锻炼多元的思维方式,建筑知识体系和可迁移能力。尤其是当孩子面临困境的时候,突然发现以前学过的内容,过去觉得没用现在就用上了,这种经历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让他们越来越爱学习。其次就是,没有背景知识,谈何想象力?我就不信了,不读书的人想象力会非常丰富?你看到的天才,他们天资聪颖,但你没看到天才背后的努力,人家的基本知识面是非常开阔的。有一本书叫做《为什么孩子不喜欢上学》,书名特别通俗,但这是本学术书,翻开里面全部是一些研究案例。它里面就专门做了一个研究:想象力到底和什么相关?是遗传吗?他最后有一个观点我很认同,就是:知识体系能够让想象力更好地延展。女孩学习力法则四:可视化思维大幅提升学习力我发现有个现象,叫做“五年级现象”,就是五年级之前,孩子的学习都挺好的,尤其是女孩,数学也挺好。但到五年级之后,好像学习上明显吃力了一点,到了初中可能就跟别人有差距了。很多人会把这归因于,女孩子天生逻辑思维不够强,没办法。你看,永远逃不开这个怪圈。我想说,逻辑思维是个黑匣子。因为你没有找到适合女孩的提升逻辑思维的方法。我认为培养女孩逻辑思维最好也是最投巧的方式,就是锻炼她的可视化思维。关于可视化思维,我有两个建议给大家:第一,现在很多孩子都学画画,你可以引导孩子把在画画上的一些方式带到生活或者学科学习中。比如说,孩子学了一篇新课文,老师要求孩子对鲁迅进行人物分析,能不能画一个思维导图或者画一个鲁迅的生平简介信息图?第二,为孩子挑选一些优质的动漫、电影等影视作品。因为好的动漫、电影里面都是有逻辑的,而可视化思维就是通过这种形象的图画形式来建立逻辑,建构逻辑梳理体系。女孩子想象力丰富,但逻辑上欠缺,那可视化思维其实就是把左脑和右脑都利用起来,是把她擅长的东西和不擅长的东西结合起来。女孩学习力法则五:对男孩示弱,给女孩美好对男孩示弱,是什么意思?我们家有三个男孩,很多时候都会受不了,鸡飞狗跳。但是随着孩子长大,我觉得每个男孩子都有英雄主义,都希望成为自己领域的英雄。所以在养育过程中,其实我们家长适当地向孩子示弱,比如说去户外徒步时,可以跟孩子说“哎呀,爸爸都觉得很吃力了,你怎么这么有劲呢?”,来提升男孩子的这种英雄主义情节。那如何给女孩美好呢?我有三个小建议:第一,父母跟孩子有一个共同爱好,可以给女孩美好。我跟大家讲过了,女孩子更关注人,男孩子更关注事物。那么,妈妈肯定是女孩眼中的第一个范本。所以妈妈的一举一动,妈妈的优雅、妈妈的习惯等都对女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你跟女儿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那你就是她周围活生生的,每天想见的最值得信赖的人。所以,这个共同爱好会让孩子有一种很强的信赖感。尤其是当你们有一个共同的运动爱好时,就很容易在运动过程中引导孩子成长。第二,同伴学习。每个女生都有一个好朋友,这会给她美好。十岁以上的孩子,同伴对她的影响有时候比父母的还大,尤其是青春期之后。如果女孩在社交方面,从小有一个一起学习、互相鼓励的伙伴,这对她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第三,亲子交流的习惯。前几天,我连麦了北大的一个知名教授胡泳老师,他家就有家庭读书会的习惯。家里三个孩子,老大上大学后,另外两个孩子和爸爸妈妈四个人,每两周都有一次家庭读书会,这是对孩子进行个性化引导沟通的很好机会。最后,我特别希望大家在女儿养育方面多注重一些我们可能忽略的东西,不要把一些大问题归结于青春期,其实也可能是性别差异的影响,大家可以根据我上述的建议,尝试跳出这个误区。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五年级儿子在学校被殴打,全家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反霸凌

五年级儿子在学校被殴打,全家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反霸凌

我刚下班回家,婆婆就悄悄跟我讲,昊昊今天有点不对劲儿。昊昊是我儿子,刚上五年级。以往儿子回家就嚷着要吃饭,这天回家以后,他没喊饿,径直回房间锁了门。去敲门叫儿子出来吃饭。儿子拖延一会儿才出来,我立即发现他右眼角肿了。问这是怎么回事。儿子情绪低落,说是回家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我仔细再看了看,像是被人打的。不久前,我和丈夫工作调动,儿子跟着过来,换了学校。儿子性格开朗,跟谁都能和谐相处,大人们都觉着他很快就能适应新学校。眼下再看,适应学校倒是容易,适应同学可不容易。我给儿子擦药酒,他疼得直叫唤。我动作放慢放轻,小声问他:“你们学校是不是有坏同学呀?”儿子不叫唤了,点了点头。“有几个?”我又问。“三个。”“他们叫啥?”“魏一凡,刘轩豪,杨宇涵。”“今天他们都打你了?”儿子摇摇头,说:“就魏一凡打了。”“他为啥打你?”“他叫我把手表给他,我说我不给,手表是我妈妈买的。”儿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然后放学魏一凡跟刘轩豪、杨宇涵在路上拦住我,然后魏一凡就一拳打过来。”“妈明天和你去学校找他去。”我收拾好药酒,抱了抱儿子。次日一大早,我去到儿子学校,找到班主任刘老师,复述了儿子的遭遇。刘老师很重视我说的情况,她把魏一凡叫到办公室谈话。“魏一凡,你抢张昊源的手表,还打了他吗?”刘老师问道。魏一凡看了看昊昊,说:“我没有抢他手表,也没有打他。”“张昊源说你抢他的手表,还打了他一拳。”刘老师又说。魏一凡指着昊昊说:“他骗人,我跟刘轩豪和杨宇涵看到他摔跤,我们还想去帮他。”昊昊反驳他:“我没骗人,我没有摔跤,是你打我了,你一拳打过来……”魏一凡转而对老师说:“张昊源骗人,老师你不信去问刘轩豪和杨宇涵。”昊昊气得直掉泪,我对魏一凡说:“你跟他们肯定串通好了,找他们来有什么用。”刘老师问魏一凡:“还有别的同学在场吗?”魏一凡想了想,说:“赵乐乐也看到了。”我听说过赵乐乐,据说是儿子班上成绩最好的孩子。刘老师叫来赵乐乐,我第一次见到赵乐乐,看着就觉着是跟昊昊一样的乖巧孩子。“乐乐,昊昊当时摔跤你看见了吗?”刘老师问赵乐乐。我觉得不能这么问,便插嘴说:“刘老师,你不该这么问啊。”刘老师愣了一下。我看着赵乐乐,问:“乐乐,魏一凡打昊昊的时候,你看见吗?”赵乐乐看了看我,摇摇头,说:“没看见。”昊昊当即哭了,他抱着我说:“赵乐乐也骗人。”我抱着昊昊,换了个问法:“乐乐,魏一凡是不是打了昊昊?”赵乐乐又摇摇头,说:“没打。”“乐乐,你不要怕,老师跟阿姨都在这儿,你说真话。”我蹲下去,摸摸赵乐乐的脑袋。赵乐乐不看我,说:“我说的是真话。”刘老师这时问赵乐乐:“张昊源昨天是不是摔跤了?”赵乐乐点点头,说:“嗯,魏一凡跟刘轩豪和杨宇涵去帮他。”昊昊一边哭一边瞪着赵乐乐,叫喊着:“你骗人,你骗人。”我对赵乐乐说:“乐乐,你是好孩子,你不要讲假话。”赵乐乐看了看我,说:“我没有讲假话。”随后,刘老师把赵乐乐和魏一凡打发回教室。昊昊还在哭,我抱着他,给他擦泪。刘老师等了一会儿,轻声问昊昊:“张昊源,你为什么撒谎呀?”这回是我愣了一下。昊昊先反应过来,他坚称自己没有撒谎。刘老师便笑着对我说:“张昊源妈妈,今天给张昊源放个假吧,回家好好沟通一下。”我这是来了气,说:“刘老师,你不觉得赵乐乐有点怪吗?”“赵乐乐是咱们班上的乖学生。”刘老师说。“我家张昊源不乖吗?”我瞪着刘老师。“张昊源也乖,但是赵乐乐没有撒谎的理由呀。”刘老师说。“万一那三个孩子也欺负赵乐乐呢?”我说。刘老师拧着眉头,点点头,说:“我私下再问一下赵乐乐吧。”回家路上,昊昊突然说:“妈,我没有骗人。”我抱着他,心里十分难过:“妈信你,但是妈没证据。”回到家后,我安抚儿子去休息后,跟家里人讲了事情经过。公公婆婆觉得,不过是孩子之间的打闹小事,嘱咐昊昊以后别招惹魏一凡就好。老公更不在意,说他也是这么过来的。“男孩子就是不打不相识,没准能交几个朋友呢。”我则不像他们那样轻视,希望公公能帮忙接送儿子上下学,以免他再在路上被人欺负。公公觉着学校距离家里只有十分钟步行路程,昊昊早就习惯了。另外,公公以前是摔跤运动员,如今还保持着下午去锻炼的习惯。婆婆每天买菜做饭,我和丈夫忙着上班。只有公公有空闲时间,在我一再坚持下,公公也只好同意。后来,没再听儿子说起被欺负的事。不过我发现一个新问题,儿子越来越安静了。每天一放学回到家,昊昊就猫进房间。去写作业。写完作业后,他也不出去玩,也不看电视。很多时候,他都是拿本课外书,窝在沙发一角,默默地翻看,甚至也不主动跟家人讲话。公公婆婆觉得,孩子知道自觉主动安排学习和业余时间,这是心智成长了,是懂事的标志。我跟丈夫交流,是不是儿子有心事。丈夫说,儿子是到了有心事的年纪,得好好聊聊。正好是周末。吃完晚饭,我和丈夫叫上儿子去散步。一路上,儿子不怎么愿意搭理我和丈夫,跟在身后慢慢走着。我时不时回头找他讲话,他也只是随口应付着。为了活跃气氛,我提出去买他最爱的果茶,他拒绝了。我又提出去宵夜摊,买了他喜欢吃的关东煮。这次他没有拒绝,但只默默地吃着,仍不怎么讲话。我悄悄跟旁边的丈夫说:“咱们儿子是不是到了那个阶段了?”“哪个阶段?”丈夫没听明白。“就是知道男女有别的阶段,然后刻意跟妈妈拉开距离。”我说。丈夫说:“有可能。”只好让丈夫出马了。我以为他俩感情很好,随着儿子年龄渐长,爸爸和儿子之间应该更有共同话题,也更好沟通些。没想到,老公也碰了一鼻子灰。儿子压根没理他。我联系刘老师,想知道昊昊在校是不是又遇到什么事儿了。刘老师说,张昊源近来表现很好,很安静很听话。“都快赶上赵乐乐了。”刘老师笑着说。“最近班上有没有什么矛盾……”我小心翼翼试探道。“没有啊,要是有肯定得通知家长了不是。”刘老师说。似乎哪里都没出问题,但我总是隐隐感到不安。之后,又试图跟儿子沟通过几次,可他还是不讲心里话。很快放暑假了,我们全家去一个沿海城市旅游。一天下午,在海边,儿子堆起一个大大的沙堡。老公换好泳装,在天然浴场游泳,喊儿子去海里,儿子不理他。去年也来过这个海滩,那时昊昊还是一个活泼孩子,兴冲冲地跑来跑去。如今的昊昊,只顾埋头挖沙子。我在一旁陪着,突然想起一件往事。这时,一波波海浪冲上海滩,冲垮了他的沙堡一角。我摸着儿子的脑袋,说:“昊昊。”“嗯?”昊昊抬头,呆呆地看我一眼。“还记得以前我带你去山里玩吧,你那次掉到水里了,一个劲儿喊,妈妈妈妈……”我说。“记得。”昊昊低头又去堆沙子,沙子堆起来,海浪过来又把它们冲垮。“你现在是不是也掉进水里啦?”我问道。昊昊又抬起头,一脸疑惑:“妈妈,我没有掉进水里。”“是不是魏一凡他们还在欺负你?”我又问。昊昊立刻就哭了。我摸着他的小脸:“你现在也掉进水里了,可你怎么不愿意喊妈妈呢?”昊昊一边抹泪一边说:“我觉得你帮不了我。”“妈帮得了你,妈一定能帮你。”我也哭了。昊昊在我安抚下,慢慢敞开了心扉。原来,魏一凡那伙孩子趁昊昊上厕所时欺负他。那伙孩子一见昊昊要厕所,就马上去堵住厕所门,好几次险些闹得昊昊尿裤子。次数多了,昊昊在学校都不敢喝水,实在渴了才喝一小口润润喉咙。他们还偷偷在昊昊的书上乱涂乱画,写什么 “书呆子”、“告状精”。得知真相后,我们全家开会,商量对策。眼下看来,我们依然没有实证,并且魏一凡能拉到赵乐乐作证,说明这孩子心思缜密并且很有经验。我查阅了很多新闻,发现一些霸凌者行事十分隐蔽,老师和学校难以察觉。甚至有的像魏一凡那样,早就安排好了“脱罪”环节,所以被欺负的孩子求救无门。之后,我们制定了些对策,跟昊昊一起对抗校园霸凌。锻炼暑假期间,我们家里四个大人发挥各自所长,教昊昊一些能够防身的技能。先前不以为意的公公,终于也重视起来了。趁着暑假,他去公园锻炼就拉上昊昊,教昊昊怎么摔跤。起初昊昊不想学,但听到公公开玩笑说自己幼年时学会摔跤后能以一敌三,昊昊心动了,真就每天跟着去公园锻炼。婆婆是个伶牙俐齿的女人,以前在老家与人吵架无逢敌手。婆婆听说魏一凡打压昊昊是书呆子,昊昊不知道怎么回嘴……就主动教他怎么吵架。我原本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事,后来才知道婆婆并不是教昊昊撒泼打滚。“人家为啥说你是书呆子?”婆婆问昊昊。昊昊想了想,说:“我除了看书什么也不会。”“你看看你,人家说你是书呆子,你就真把自己当书呆子了,所以你也觉得自己啥也不会。你不是还会弹那个啥……”婆婆指着墙边立着的吉他。“吉他。”昊昊说。“对了,吉他,你还会鼓捣那个啥,用电脑干的那个。”婆婆又说。“编程。”昊昊又说。“对对,编程。你咋是书呆子,你啥都会啊。但是人家一说你不好,你就信了,就不知道怎么跟人家吵了。”婆婆停下来喝口水,又继续说,“人家下次再说你这不好那不好,你就问他会不会弹吉他,问问像他那种就晓得欺负同学的是啥呆子……”婆婆这不是“反PUA”吗?我听得很有味道,只要人够自信,内核足够稳定,就不会因为旁人的打压而感到挫败。旁边的昊昊若有所思,不知道他能消化多少。慢慢来吧,以昊昊的聪明劲儿,迟早能成为一个内核稳定的孩子。公公婆婆教昊昊直面矛盾,我和丈夫教的则是逃避。丈夫想着,对方有三个孩子,昊昊单枪匹马,要是再别人堵着,还是逃跑来得实在。丈夫便跟公公约定好,昊昊每周一三五跟公公学摔跤,二四六跟丈夫去练跑步。年轻时候,丈夫也是个运动健将,爱跑步。毕业后参加工作,紧跟着是结婚生娃,丈夫很少再跑步,肚腩一天比一天大,还染上了抽烟。我以为他这次只是心血来潮,没几天就坚持不住了。谁知道他坚持了一个暑假,甚至把烟都戒了。“以前怎么说怎么戒不掉,现在怎么突然戒了?”我很纳闷。“你去跑几公里再抽支烟就知道了。”丈夫说。“是啥感觉?”我又问。“恶心呗,跟吃了死老鼠似的。”丈夫说。后来,我告诉儿子,如果在学校里被欺负,就要学会求救,不要闷着。要是闷着,只会助长坏同学的威风,让他们觉得干了坏事也不用付出代价。“妈,咋叫求救啊?”昊昊问我。“电视剧里人家要是遇到危险咋求救?”我反问他。昊昊说:“喊救命呗。”我笑了笑,说:“那你也喊救命。”昊昊说:“怪怪的,我喊不出来。”“咋喊不出来,我给你喊一个。”我站在客厅中间清清嗓子,喊起来,“救命啊救命啊,打人啦打人啦……”声音很大,把丈夫和公婆从房中引出来了,他们懵懂地看着我俩。昊昊觉得好玩,一个劲儿地笑,但就是喊不出来。“我教昊昊喊救命呢,被人打了就喊救命。”我对丈夫说。“喊呗,一边跑一边喊。”丈夫笑着说。“爸,怪怪的,我喊不出来。”昊昊还是一个劲儿地笑。“爸给你喊一声,”丈夫也清清嗓子,喊起来,“救命啊救命啊……”公公婆婆看到丈夫那副傻样儿,也笑得合不拢嘴。“咋样,像不像被人打了?”丈夫问昊昊。昊昊嘿嘿嘿地笑,说:“像。”“那你也试试。”丈夫把昊昊拉起来。昊昊学着我们的样子,清清嗓子,喊起来:“救命啊救命啊……”我们都很高兴,笑得瘫软在沙发上。忽然,门口传来“嗙嗙嗙”的巨响,吓我们一跳。“开门开门。”丈夫去开门,看见隔壁家老陈。“你们咋当的父母啊,咋把孩子打这么惨……”老陈劈头盖脸指责丈夫,“别打了啊,再打我报警了。”反击时间一天天过去,假期结束了。开学以后,我每天去接昊昊回家。昊昊逐渐又变得跟以前那样开朗,愿意向我分享当天的大事小事。昊昊有一天跟我说,他要把同样被欺负的同学团结起来,一起对抗魏一凡那伙人。他从家里带去零食,分给那几个同学。“我们现在都是好朋友啦。”昊昊说。不过,昊昊一直没能“拉拢”赵乐乐。据昊昊说,赵乐乐也给魏一凡欺负过,甚至是被欺负得最狠的一个。“妈妈,赵乐乐为什么被欺负得那么惨,还不肯跟我们一伙呢?”昊昊问我。“可能是像你以前那样,他觉得没有人能帮他。”我说。“妈妈你会帮赵乐乐吗?”昊昊又问我。“会的,你再试试,他被欺负得最惨,他是最好的证人。”我说。昊昊作为插班生,以前不太了解其他同学。现在,他每天都能带回来新的信息。他跟我讲,好几个同学都表示,他们被欺负以后找过爸妈,但是爸妈没有重视。昊昊对他们说:“大家要团结一点,我妈妈会给我们撑腰的。”赵乐乐不以为然,觉得我儿子在讲大话。我鼓励儿子,继续尝试跟赵乐乐交朋友,争取他。儿子跟我打包票,他一定能成功。我没想到,昊昊那么快就能成功。开学不到一个月,刘老师忽然打电话找我,说昊昊在学校闹事。我便叫上全家,赶去学校。在刘老师的办公室,其他家长还没到,我们家先到了,让昊昊先说情况。早些时候,魏一凡把赵乐乐堵在厕所要钱。昊昊从在厕所出来恰巧碰上,说了几句话为赵乐乐打抱不平。魏一凡见状,想连昊昊也收拾一顿。昊昊一边跑一边喊救命,引得好多同学和老师们来围观,把事情彻底闹大了。魏一凡、刘轩豪和杨宇涵来对质,还是之前那套说辞,坚称没有欺负昊昊,也没有欺负赵乐乐。“你骗人。”昊昊指着魏一凡说。“我没骗人。”魏一凡指着赵乐乐,“你们不信问赵乐乐。”大家齐齐看向赵乐乐,他低着头,不敢说话。刘老师蹲下,问赵乐乐:“乐乐,你说一下当时的情况吧。”赵乐乐流着泪,说:“魏一凡没有欺负我。”昊昊着急了,他说:“赵乐乐你好怂啊。”赵乐乐又不说话了。我蹲下去,拍拍赵乐乐:“乐乐,你知道昊昊为啥要给你讲话吗?”赵乐乐擦了擦眼泪,没理我。我继续说:“昊昊就是想惹一下他们,那样他们会转移注意力,去欺负昊昊不欺负你了。”昊昊被我说中,在旁边也哭了。丈夫也蹲下来,对赵乐乐说:“你别怕,是啥说啥,叔叔阿姨给你撑腰。”赵乐乐抬头看了看昊昊。我又鼓励赵乐乐:“乐乐别怕,是说就说啥。”赵乐乐抽噎着,指着魏一凡:“魏一凡他们老是欺负我,还问我要钱。”这时,魏一凡的爸爸赶到,得知事情经过之后,一巴掌把魏一凡扇倒在地。*作者:本文由知音真实故事(ID:zxgszx118)原创,转载请与之联系。知音真实故事,隶属于知音传媒集团,是由内容原创部编辑共同打造的一个微信公众号,旨在找到生活在各处的有故事的亲历者,请他们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反映世俗生活中的人生百态。我们的每一个故事,都来自亲历者的灵魂深处。
做人当如莫言,做事要像余华

做人当如莫言,做事要像余华

最近,有一条新闻冲上微博热搜:暴雨中的海南,狂风大作、水流湍急,一名穿着雨衣的女子,艰难地想把电动车从洪流中推出来。身边的人连连劝她:“不要要车了、不要要车了。”她却迟迟没有停下来短短几秒的视频,看的人异常心酸。不顺、坎坷,是多少人生活写照。背着房贷车贷,却被通知辞退;努力工作,可加薪无望;一年到头不敢生病,生怕全勤没了……生活中有平坦的大路,也有向上的陡坡,更有绕不开的低谷。面对高低起伏的生活,我们怀揣什么样的心境才能掌控全局,又以什么样的态度做事,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努力?一位网友,给出了答案:做人当如莫言,在逆旅中微笑,做事当如余华,肆意不失态度。莫言与余华这两位最近频繁出现在网上的作家,在时代的潮涌中,修炼自己的“外功”,通达人情掌握自己的人生;在逆旅中,研习自己的“内功”,追逐美好生活。他们的故事,是安抚急行人焦虑的细雨,也是惊醒迷茫人的骤雨。一生中,一帆风顺的人很少,一波三折的人很多。作为普通人,我们怎么才能在波折中坚定的前进?莫言在写给青年朋友的一封信《不被大风吹倒》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是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人生漫漫,我们难免会遇到几件不如意的事,逃避会把痛苦拉长,唯有勇敢面对,才会有逆风翻盘的时候。莫言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这段话。童年时的他,常常有这顿没下顿,甚至把煤块当成食物。在学校还时常因为相貌丑陋,挨打受欺负。然而,苦痛并没有结束。被迫辍学后,在同龄人都在吸收新鲜知识时,他每天与土地为伴。放牛、割草、种高粱……“未来”好像在莫言身上按下暂停键,人生一眼望到头。但莫言并没有放弃,看书成了他排解苦闷的唯一方式,也成为改变他一辈子的契机。在信中他回忆道:在我孤独的童年,幸好得到了一本《新华字典》。而我认识的大部分字,不是在学校里学来的,而是辍学之后,阅读这本《新华字典》学的。人生的学堂不仅在学校,人生处处都是课堂。之后,莫言又选择参军。在这个时期,他大量阅读文学、哲学和历史书籍。之后因为拥有写小说的能力被提干。小学没毕业的他,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解放军艺术学院,靠阅读拯救、治愈了生活的苦难。苦难没有打败莫言,反而成为他成长的养料。就如达芬奇所说:“所有行动上的天才一开始都在考虑同一个问题:不要被你当下的限制所束缚。”人生很长,一时找不到方向很正常,短暂的生活困顿并不能代表什么。让你难熬的是对外界声音的敏感,和对自己的内耗与怀疑。既定的事实无法改变,未来又在不断变化,允许一切发生,见招拆招,才是生活中最大的利器。无论是三十岁还是四十岁,只要一直在路上,一切就才刚刚开始。让你内耗的外在关系,趁早离开,不让其再消耗你的能量;让你痛苦的失败经历,敢于直面反思,不让其再成为你的绊脚石。打开眼界,心胸会变得更加宽广,眼下的烦恼自然追不上你;平时留学学习的知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就会变成翻身的敲门砖。学会做足准备,机会的主动权其实就紧紧握在你自己手中。“卷”,是现代人生活最直观的感受:卷工作,996、007是常态;卷房子,不是刚需,贷款也要买最好的;卷生活,衣服、鞋子、首饰成为唯一的标杆;还有数不清的、毫无意义的“表面功夫”……“卷死了”成为了人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无意义的比较,让我们身心俱疲,却不得不做,生怕被他人超越。而作家余华却有不同的观点:“我现在奋斗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躺平。”“卷”本来是为了提高效率,可若变成毫无意义的精益求精,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就变成了陷阱。余华并不是一开始就走在当作家的道路上。1978年,高考落榜的他成为了名牙医,每天不情不愿地踩点上班。每每望着门外在大街上溜达的文化馆工作人员,余华都会露出羡慕的神情。为了能顺利调到文化馆工作,余华“卷”了起来。他没日没夜的学习,开始尝试写小说,边写边往全国各地的杂志社投稿。当时他的识字量只有4000个,连标点符号都用不好,不断退稿,余华的好胜心被激起来:为什么他们都能发,我就发不了,我就告诉自己,我要比已经在这些报纸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水平要高才行。按自己的步调,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卷”的意义不过如此。于是,余华开始看别的作者在什么时候换段,标点怎么用,一段段的仿结构。就这样过了5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发表了。在一次采访中,他曾这样劝慰现代人:“当你的情绪进入某一种死胡同时,离开现在自己的某种生活状态,卷和躺平是一种平衡,躺平是对卷的治疗。”一个人一味地内卷,不给自己喘口气的机会,只会把自己逼得身心俱疲。只懂工作,不会生活的人,是脆弱的,工作带来的满足感一旦不能满足自我需求,常常让人陷入自我怀疑。前一段时间看新闻,一位30多岁的小伙,患上广泛性焦虑症,已经很久没有睡过安稳觉。小伙年纪轻轻就已经是游戏软件公司的部门主管,昼夜不分的在公司工作。有天他突然感到心很慌,浑身发抖。晚上躺在床上,白天工作的场景就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一遍遍过。连续好几个月,白天提心吊胆、紧张不安,晚上紧张害怕,胸闷心慌,不但工作效率没上去,他还因为集中不了精力被领导批评。生活的意义绝不只是工作,还有放松与娱乐。就像苏童说:从嘈杂、忙碌的欲望生活中逃离出来, 看看山海,或者捧起书看10页,哪怕是3页,就能越过‘分界’进入另一种状态。一味地内卷,不但会消耗你的身体,还会让你的想法与情绪进入一个死胡同,内耗自己。张弛有度,才能有更好的精力与想法过好自己的人生。生活中总有不容易,做一个乐天派,尤为重要。1987年,余华进入鲁迅文学院学习,在这里他遇到了莫言、史铁生等朋友。余华后来谈起史铁生说:他真的是赞美这个世界。一般人遭受过这样苦难,会对世界产生畸形的价值观,但他没有,对世界充满了爱。莫言也说: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20多岁的史铁生因病导致双腿瘫痪,坐在轮椅上。想成为运动员的梦想戛然而止,换来的是不间断的复健治疗和陌生人的嘲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他开始变得性情暴躁,不愿出门,拒绝交流。然而生活再次对他出手,忽然辞世的母亲再次给他当头一棒。人生很绝望,失魂落魄的史铁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最终经过15年的探索,他用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写出震撼人心的散文《我与地坛》。在文章里有对死亡的思考,有对母亲的愧疚,更有对磨难的意义:“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一件事,可以是困住你的鸿沟,也可以是渡你的对岸的帆船。房贷压力、工资不理想、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人一生总要在无数挑战中,吸取教训,丰富自己。如果人总带着抱怨、把“这就是我的命”挂在嘴边,往往眼前的困局就是命运的终点。反之,把笑容带在嘴边,乐观看待困难,把它当做进步的阶梯,从容冷静地看待困局,眼前的困局就会是美好生活的起点。就像村上春树在《弃猫》中所写:“没有好坏之分,而是顺其自然。”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要做的就是看清眼下的困局,学会利用优势,顺势而为。就像莫言在儿时受人排挤冷落,用自我成长、坚定,在泥泞中趟出一条路。做人永远相信自己,不断给自己创造机会,方能破局。就像余华不愿内耗自己的生活,用松弛、有力,在内卷时代活出自己的清醒。做事学会反卷,为自己而做,而不是被时代、周围人裹挟着走,方能快乐。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懒妈妈的7大套路,学会4个以上,孩子就离自觉自律不远了

懒妈妈的7大套路,学会4个以上,孩子就离自觉自律不远了

有人说:“儿子就像孙悟空,天天都在闹天宫,当妈的费嘴又费力;女儿就像林黛玉,玻璃心又多愁善感,当妈的操心又操劳。”的确,不管养儿还是育女,想要教好,真是千般难万般苦。但网上却有这样一位宝藏妈妈@是个懒妈,有儿有女,而且还是一带三!她教育起孩子来却没有半点鸡飞狗跳,大吼大叫。相反,三个孩子不仅不吵不闹,还懂事体贴,积极好学,妥妥的别人家孩子。也因为驭娃有术,懒妈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在抖音上收获了454万粉丝和2411万赞,被网友夸赞是“全网最会带娃”的宝妈。评论区,经常有网友催生4胎,想跟着她的方法从小教育自家孩子。还有的父母,更是想把孩子直接打包给懒妈带。本着“取经学习”的目的,我扒完懒妈的101条视频,结果还真被我发现懒妈的教育精髓:套路孩子。我还总结出了7个套路方法,帮助父母们养育出优秀的孩子。撒娇示弱:给孩子成长的空间懒妈曾自嘲自己之所以是懒妈,是因为她能动口就不会动手。那么,该如何使唤,才能让孩子乖乖听话呢?答案很简单:撒娇示弱。有一次,懒妈不想收拾,便躺在沙发上,对正在玩机器人的小儿子撒娇道:“哎呀,好想睡觉呀,可是阳台的衣服还没有收,衣服洗好了也还没有晾。”儿子听后便主动揽下这些家务,完了还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懒妈说:儿子从3岁开始学简单收拾,现在5岁了,虽然平时还不太自觉,但收拾起来很利索,是一个小暖男。其实,哪有天生体贴的孩子,有的只是妈妈默默的用心和引导。教育专家曾指出,孩子的能力一般同家长照顾的缺失成正比,如果家长有20%不能替孩子完成,孩子就拥有20%的能力。向孩子撒娇示弱,其实是给孩子一个主动承担的契机。通过温和有爱的方式,把成长的空间还给孩子,激发孩子内在的保护欲和责任感。如此,孩子才能在妈妈的需要和认可中,越来越能干。夸大优点:激发孩子的潜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最深处的需要,就是感觉被人欣赏。”孩子更是如此。懒妈的二女儿考试曾考得一塌糊涂。她首先躲进厕所整理情绪,然后再开始忽悠女儿:我刚给老师打了个电话,老师说这不是你的真实水平。他说你上课只用了5成功力,另外5成你都在玩小动作。话锋一转,她就夸女儿:这就厉害了呀!你只用5成功力就考了B,那要是用10成功力还有别人什么事,试卷都不够你发挥的呀。接着摆事实佐证:你看,五子棋你一天就学会了,钢琴你都能弹小羊羔了,你只要认真起来,干什么都能干好。最后提出需求:从今天开始,你把你的功力往上提那么一点,也不用10成,8成就够了,给别人留点活路,先改掉上课小动作。女儿听得热血沸腾,立马就认认真真做起作业。没多久,女儿就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们常说,父母的嘴,决定孩子的路。夸大孩子的优点,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会温暖孩子的心扉,激发孩子的内驱动力,让孩子相信自己,爆发潜能。游戏化学习:让教育润物细无声很认同一句话:学习到底是快乐还是痛苦的事,关键看父母如何引导。孩子不喜欢上课,不愿写作业,父母催促也好,管教也罢,其实都是没有用的。只有让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才越好。为此,懒妈为3个孩子设计了很多游戏,比如:常识大挑战、答非所问、套圈圈、零食竞拍、超市限时购物、古诗词大赛期末大盘点等等。这每一种游戏,不仅仅是玩,更是考验孩子的学习能力。比如零食竞拍,孩子每背一首诗,才有一次竞拍的资格;期末大盘点,考察的都是孩子日常所学,答对了才能选礼品,才能晋级下一关;还有按偏旁写字,每写对一个字,才能吃一口冰激凌......因为好玩又有趣,每次游戏,三个孩子都乐在其中,同时也会为了赢得下一次游戏比赛,而自发努力学习知识。游戏化学习,利用的是孩子“爱玩”的心理,将学习与游戏元素相结合,让学习变得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趣味性。只有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才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戴高帽子:让孩子获得自主前进的力量在懒妈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职位”:大女儿是董事长,二女儿是副董事长,小儿子是部长。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呢?因为特别好用,“高帽”一戴起,三个孩子个个化身“小大人”,自己管理自己。这招尤其对学前阶段的孩子好使。比如网课期间,两个姐姐在上网课,懒妈不想儿子无所事事,便给儿子做了一个行程安排:1. 9点去阳台参加一场服装发布会;(就是晒衣服)2. 然后是出席一场大型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就是干家务)3. 紧接着是带着水果去慰问正在基层辛苦工作的同志们;(给姐姐洗、切水果)4. 最后是签署一份文件。(完成作业)因为妈妈一口一个“部长”叫着,儿子不仅乖乖完成任务,还完成得特别好。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做一件事时,我们就要在语言上多下功夫。 针对孩子的心理需求,用好话攻心,多给孩子戴高帽,让孩子形象高大起来。这样孩子就会为了维护他的好形象而“乖乖就范”。利益挂钩: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很多孩子都有这么一个通病:丢三落四。丢铅笔,丢橡皮,书本忘带,作业找不到,这些情况几乎每天都要上演。懒妈的三个孩子也是如此,尤其是二女儿,曾经一天丢6支铅笔。为了防止浪费,懒妈便想了个方法:以旧换新。作业本、铅笔、橡皮用完后,可以以旧换新。丢了则需要花钱从妈妈这里购买。结果效果立竿见影,三个孩子都开始学会珍惜和爱护文具。对于整理房间,懒妈也是如法炮制。每次给完零花钱后,就开始检查3个孩子的房间,乱的地方都要扣费。一开始呢,孩子确实是因为心疼零花钱才整理卫生,爱惜文具,但时间长了,孩子慢慢就养成了好习惯。也就是说,外在压力已经不知不觉转化成了孩子内在的行为模式。有一句话说得好:只有关系到对方的利益,才会引起重视。孩子的一些习惯一开始都很难养成,但只要和利益挂钩,就会引起孩子重视,驱动孩子逐渐养成好行为。不讲道理:教训是最好的老师思想家卢梭说过:讲道理是世上最没用的教育。聪明的父母,就从不和孩子讲道理,而是让孩子长教训。懒妈的孩子抱怨说“种地比上学还好”,懒妈二话不说,带着3个孩子就直奔地里干活。大太阳天,拔草,铲地,清理,平地......不多一会儿,小儿子就喊累了,大女儿的手也红了一大片,二女儿更是喊着要回家学习。懒妈问她:“现在回家就让你做试卷,你做不?”“做!”二女儿很干脆地回道。对孩子而言,讲100个道理,远不如一次教训来的深刻。比如:孩子吃饭挑食,磨蹭。不要管他,大家吃完就收饭菜,多饿他几顿自然就吃得快了。孩子早上起不来。那就等他睡够了再起,迟到了就让他自己跟老师解释。孩子要玩手机?那就安排上!同时设置考核KPI,必须完成一定的排位,胜率,否则就不能做别的事。孩子的成长,父母操再多的心也没用,该体验的、该试错的,父母一定要放手让孩子去经历。只有让孩子自己真正承受一次后果,才能收获刻骨铭心的成长。装傻充愣: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说到辅导作业,相信每个妈妈都有一部血泪史。一道题,反反复复讲,讲到喉咙冒烟,血压飙升,孩子就是一脸懵。简直是一个要气死,一个要笨哭。懒妈的二女儿在学习上就天赋差了点,经常要辅导。有一次,二女儿有一道关于数锐角的数学题一直数不清,大姐讲了她不懂,爸爸都由说变吼了,二女儿还是不明白。懒妈只好上前解围,但却不是教女儿怎么做,而是装傻充愣:“这加两条边不就是加两个角吗?”“哎呀,我小时候学的都忘了,怎么办呀?”然后再引导女儿思考解题思路,一步步把题目搞懂。最后懒妈还直夸女儿:“你看我又跟着你学会一道题。”平日里,妈妈还经常装傻向二女儿讨教问题,让女儿给她讲题。其实,在学习上装傻充愣,不是放任孩子不管,而是向后退一步,成就对孩子的轻推。而其原理来自于著名的费曼学习法。以教带学,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驱动孩子去探究,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父母的“套路”。作家林清玄也说:每个孩子都本该是上好的孩子,关键在于父母的“骗术”。养育孩子,不需要太用力,但需要用心和用计。根据孩子的天性和心理特点,在生活上,弱化妈妈的角色,让孩子立起来;在学习上,减少教育的意图,让孩子自主起来。父母越能巧妙地运用策略去“套路”,孩子越能变好变优秀。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开学后,帮孩子恢复能量的7个建议

开学后,帮孩子恢复能量的7个建议

“开学的日子不远了,孩子的心却玩远了!”一早上,闺蜜忍不住向我抱怨。眼看假期余额即将清零,孩子却仍深陷懒散的状态中。每天早不起晚不睡,沉迷游戏,看不进书,不想写作业,没有学习动力…… 不禁想起教育学上的一个词:假期综合症。一个寒假下来,孩子整个人像是一辆拉不动的火车,没精力,没上进心,没自制力。而孩子之所以会有这些症状,本质就是因为能量不足了。所以开学之际,父母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孩子充电续航,让孩子以饱满的状态迎接新学年的学习。给孩子一个收心仪式教育专家杨鹏教授曾表示:以仪式的形式开展教育,能够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合适的场景,让他们及时转换角色,看到自己的优势,并不断增强自信心。给孩子一个特别的开学仪式,可以在孩子心中创造对开学的认同感,让他把上学当成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首先,可以让孩子给假期做一个书面总结,比如写一篇日志,当日志画上句号时,就代表着假期结束啦。然后,做一个开学准备,比如购买开学第一天要穿的衣服,去理个新发型;添置新学期的书籍和学习用具,并让孩子整理好书包。最后,为孩子拍一张纪念照,祝贺孩子即将进入新的阶段。这些小小的仪式,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它却是孩子内心与世界之间的一座桥,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不仅可以让孩子的状态,由懒散一步步收紧,逐渐生出对新学期的向往。同时,也让孩子更认真地对待开学,从而变得积极向上。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准备,就是为孩子蓄能的第一步。陪孩子看几个纪录片家庭教育指导师杨田自述,女儿13时,一度厌学想辍学打工,家人怎么劝都没有用。当时,她还没有学习家庭教育,所以并没有很好的办法引导女儿。无奈之下,她只好带女儿去工厂体验,还给女儿看了几部相关纪录片。这让女儿触动很大,不仅不再厌学,反而变得积极上进。有句话说:教育需要点燃孩子内心的火苗。孩子没有学习动力,与其唠叨说教,不如带着孩子一起看几部纪录片。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个故事而开窍,也许会因为一个画面而点燃心中的那把火。看完《翻山涉水上学路》,孩子会知道: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却是普通人最好的出路。看完《18岁的流水线》,孩子会懂得:自己偷过的懒,最后都会变成打脸的巴掌。《智能陷阱》则会让孩子明白:贪图一时的享乐,放任自己沉沦在低级快乐里,蹉跎掉的是自己长长的一生。《习惯的奴隶》会让孩子意识到,那些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坏习惯,足以压垮一个人。纪录片就像一粒粒种子,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孩子找到内在力量,最终成长为更加自觉主动的自己。陪孩子早起每一天早睡早起,是治愈懒散的最佳良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就是一个“早起狂魔”。多年来,他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不喝咖啡,不吃点心,也能特别专注地投入写作,一直到上午10点。早起,让他不仅精神状态饱满,头脑灵活,还极大地提高了他的写作效率。一个人如何度过早晨,就如何度过他的一生。早起带来的,是一段高质量的时间,精力充沛的状态下孩子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修炼自己的硬本领。其次,早起增加了一天可利用的时间,每天早起两小时,每个月就比别人多出3天的时间,一年就是36天。想让孩子开学后有精力,有动力,有时间精进自己,现在就要让孩子坚持早起。如果孩子早起困难的话,可以用早起倒逼孩子早睡,另外,还可以给孩子设置一个奖励,让他更有动力。最后也要注意循序渐进,可以先从早起10分钟开始,每天早起一点,直到达到目标时间为止。一周后,父母会发现,孩子已经渐渐战胜了那个懒怠的自己。一起去名校参观还记得去年双双报考清华的那对双胞胎吗?哥哥703分,弟弟730分,一门二杰。父亲在采访时提到过一个细节,早在2013年的时候,他带着兄弟去北京参观了清华大学。也就是那次的参观,让两兄弟在心中种下了考清华的种子。当时,父亲本以为两兄弟只是随口说说,没想到两兄弟真的为了这个目标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曾说:“如果你想让人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搜集木头,也不要给他分配任何任务,而是要激起他对大海的向往。”利用假期的尾巴,和孩子一起去名校看看吧,相信定能激发孩子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从而树立一个理想目标。孩子一旦有心之所向,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父母还可以跟孩子讨论如何将这个大目标拆分为具体可执行的小目标。并将它细化、落实到每天的日常计划中,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梦想。《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说:“一个人最强的动机和最大的满足感来自自己选择的目标。”新学期,拥有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孩子越挫越勇,不断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来源。每天陪孩子运动半小时美国芝加哥一所中学曾发起一项“零时体育计划”。就是让孩子每天早上7点到校跑步、做运动,心跳达到最高值或最大摄氧量的70%,再去上文化课。家长们一度不理解,并极力反对,孩子早起已经很累了,还要再去操场跑几圈,哪里还有时间精力学习?上课分心岂不是更影响学习?可一个学期过去,这些晨起的学生不但没有累倒,反而精神状态更加饱满,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理解能力,都比其他学生提高了10%。这是因为,运动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还能帮助孩子把内心的能量和身体里的焦躁都释放出来。同时,运动还能锻炼孩子专注力和持久度,并把这些品质迁移到学习之中。想让孩子能在长久的学习中,保持精力充沛,就要培养孩子运动的好习惯。从现在起,父母不妨带着孩子去户外奔跑,去球场上驰骋吧,挥洒汗水的同时,孩子身心舒展了,满满的能量也回归了。鼓励孩子提前联系同学育儿博主@大J小D曾说:“爱学习的第一步就是爱上学,而爱上学的第一步,就是愿意和每天都要见到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这就和我们成年人的工作幸福指数很大部分来自于同事是一样的。”每年的假期尾巴,我都会特意腾出时间协助女儿联络同学,创办一个小型同学聚会。许久未见的同学聚在一起,互相分享假期见闻,再互通一下各自寒假作业的情况,以及对新学期的展望......用团体的力量一起聚焦新学期,既培养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又唤起了孩子对校园生活和同学友情的向往,很好地激发了孩子返校的迫切心情。所以,趁开学的钟声还未敲响,如果孩子还有未见又想见的同学,可以鼓励孩子打电话联系,或者约在一起聚一下。孩子天然地想与同学在一起玩耍聊天,一个简单的小聚,就是孩子生活的小确幸,可以带给孩子满满的幸福感。给孩子写一封信教育家刘称莲家里有一种特别的沟通方式,那就是“家庭邮局”。爸爸、妈妈、女儿一人一个“邮筒”,通过写信的方式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每当刘称莲对女儿有什么批评,建议,都会通过写信的方式和女儿沟通。为什么不直接口头说呢?李群峰在《儿童沟通心理学》中说:“把一些不便用口头表达的情感以书面的形式,写在信纸上给孩子,这会加重父母表达内容的分量。”写信,是一种古老的情感交流方式,用作联结亲子的纽带,反而更显真诚,更能传情达意。细细读来,孩子也更能体会到父母的用心,从而更愿意把成长中的烦恼和困难告诉父母。趁着开学之际,给孩子写一封信吧,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给孩子上一堂不一样的“开学第一课”,比如:自律太难,但你付出了多少,就会得到多少;读书很苦,但世上没有比这更容易走的路;老师虽严,但那是为人师者的责任与深情;挫折常有,但风雨过后天空定会出现彩虹。书信,是有力量的。我们用心写下的每一个字,就像一个个能量子弹,会射入孩子心里,为孩子重新注入能量。作家冯唐说过:一个人的能量,比情商、智商更重要。新的学期,新的征程。请给孩子多一点的陪伴和引导,为孩子的内心注满能量。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如何让孩子感觉自己被深爱?这4句话记得要常说

如何让孩子感觉自己被深爱?这4句话记得要常说

“人格上要独立,情感上要先依赖。”这是《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书中的一句话。作者戈登·诺伊费尔德解释道:(孩子)成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真正的独立和分离,恰好始于依赖和依恋。比如家长帮助孩子面对分床睡觉、上学分离焦虑前,先要满足孩子亲近父母的需求,让孩子拥有充分的爱与归属感,才能更好地让他们完成从依恋到独立的转变。所以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确信自己是被父母认可并深爱着的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也曾说:“只有当孩子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孩子只有从小感受到充分的爱,才可以安心做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对于爱这件事,大多数的父母都很自信,如今的孩子是家中最受关注的存在,他们所拥有的条件和资源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然而事实是,生活条件好了,缺爱的孩子并没有减少,反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变多了。这是因为家长眼中的关心,孩子感受到的未必是爱,反而可能是桎梏。当孩子无法在父母的养育里感受到回应和共鸣,自然感受不到爱意。很多家庭不缺少爱,缺的是传递爱、表达爱的能力。如何让孩子感觉自己被深爱?最简单的做法,是从沟通入手,比如可以从常说下面这4句话开始。“我很在乎你的感受”家长们都觉得自己很爱孩子,却经常忽视、否定孩子的情绪,认为孩子小,他的感受并不重要:孩子哭闹时,“我数到三,你再哭我就不客气了。”孩子养的花枯萎了,很伤心,“这点小事有什么的,再买一盆不就是了。”家长把孩子的玩具送给别人,孩子很生气,“你怎么这么小气?要懂得分享。”事实上,孩子最能感受到爱和温暖的时刻,恰恰是父母重视、理解他情绪和感受的时刻。当自己的感受被重视,被接纳时,孩子就能确认自己的存在,由此产生安全感、价值感。情绪从来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情绪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可以带领家长走进孩子的内心。日常生活中,不管孩子表现出什么情绪,家长首先要能稳住自己的情绪,认真地告诉他:“你的感受很重要。”能够跟着孩子一起开心、快乐,也允许他生气、难过、委屈、失望。这意味着家长看见了眼前的孩子,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他的感受。孩子从家长的反应中确认了自己的重要性,能够更快地平静下来。再进一步,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我很理解,养的花死了,你很难过,还有点自责,是吗?”孩子发现自己的情绪被准确表达了出来,获得共鸣,就会产生温暖和被爱的感觉,亲子之间建立起情感链接,孩子会更加信任父母。即便不能满足孩子,或是孩子做出错误行为时,也可以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很重要,我理解。”比如不给孩子买玩具,家长可以说:“我不给你买玩具,你感到很生气、很伤心,对吗?我很理解。”孩子搭积木半天搭不好,气得把积木扔得到处都是,家长可以说:“我理解,你拼了好久都没拼好,心里很着急。”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我尊重你因为没被满足而生气、伤心,这时候我愿意一直陪着你,不会责怪你不该有情绪,不该有需求。这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在这个基础上,家长再告诉孩子不能满足他的真实原因,教给他正确的做法。“但是我觉得这个玩具有点贵,而且家里有个差不多的,所以这次不想买。”“可是乱扔东西是不对的哦,下次你生气、想发脾气的时候,可以深呼吸一下,或者跑到自己房间安静一会,捶捶枕头......”先接纳和理解情绪,再去规范行为,正确引导孩子。这样的教育,既会让孩子感受到爱,又能学会规矩。“做不到,不代表你不好”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社会议题,提醒着家长除了外在表现,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其中,来自学业上的压力,“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教育,是破坏孩子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很多时候,让孩子感到绝望的不是失败和挫折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家长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对其寄予厚望,不惜倾其所有把他打造成自己想象中那个“完美的孩子”。当孩子遭遇大大小小的失利时,家长的反应是失望、嫌弃、否定,把当下的表现和未来的前途、人生等绑在一起,给孩子很大压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就会用外在表现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时,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爱的。于是,他们内心非常恐惧失败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曾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中学生惧怕的其实不是失败本身,他们有着足够的心理韧性,来克服失败对他们的影响。他们最害怕的是失败所引发的社会隔离,害怕父母不喜欢他了,害怕老师看不上他了,害怕同学们疏远他了。本质上,孩子们害怕的并不是学业失败本身,而是学业失败所带来的人生的存在感、价值感和意义感的丧失。只要父母和老师不把学业失败和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对他们的信任,对他们的希望绑在一起,他们就能非常从容地应对失败,并且把失败作为一种学习的素材,从失败中获得更加积极的成长的能量。”孩子没考好、成绩退步、遭遇挫败时,他们内心已经很不好受了,自信心“摇摇欲坠”。越是这些时刻,越需要家长的接纳和爱,会给孩子内心注入巨大的能量,让他能够鼓起勇气重新振作起来。告诉孩子:“做不到,不代表你不好。”就是让他明白:外在表现并不能代表你的价值,原本的你就很好,就值得被爱。在孩子失败、受挫的时候,家长多给予他关心、理解和帮助,代替指责、辱骂,孩子才会一直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期待,内心越来越强大。“没关系,爸爸妈妈陪你一起解决问题”前段时间看到一则视频,很受感动:妈妈每次不小心把水洒了,爸爸都轻言细语地说没关系,先关心妈妈有没有事,然后淡定地解决问题,全程没有发脾气、责怪埋怨。这一切被孩子看在眼里,也学会了同样的处理方式,整个家庭氛围是温馨、松弛的,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每个人都会得到滋养。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不太能忍受孩子犯错,即便是筷子掉地上这种小事,他们也会发火,指责孩子没用、笨......殊不知,家长对待孩子犯错时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在关于家庭松弛感的讨论中,有网友留言:“在我的家庭里,容错率是很低的,犯一点错都会被责罚,在家里也难以放松,只能小心翼翼地待着。”“小时候菜掉到地上也要被妈妈狠狠地骂一顿,导致长大后犯一丁点错误都会紧张得想要呕吐,即便并没有人怪我。”家长需要认识到:犯错是孩子成长必经的历程,他们正是通过犯错来学习,积累经验。如果家长每次都小题大做,过分苛责孩子,会导致孩子为了避免犯错而减少探索行为,畏手畏脚。还会在犯错后为了避免责罚而学会撒谎、甚至做一些危险的事情。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孩子往往是敏感紧张的,不能舒展地做真实的自己,活得小心翼翼,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人物》曾经发起一个征集:有没有一个时刻让你意识到,原来,这样也没关系?一位网友分享:年夜饭,奶奶刚炖好的排骨,让我从院子里端到餐桌,结果一进门就被门帘绊了一下,手上的一盘排骨,全躺地上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在笑,没有责备,没有惊叫,就像我只是干了件逗他们开心的事。奶奶把排骨收拾起来放锅里又煮了一下,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任何事都没什么大不了的,有问题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就好,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开心的事儿。不管哪种关系,应该是让人放松,被治愈的,而不是让人紧张的,亲子关系更是如此。当孩子犯错了,家长保持情绪稳定,告诉他“没关系”,然后再用正面的语言引导他认识错误,学会解决问题。这才是处理孩子犯错的重点,而不是单纯的指责,发泄情绪。家长对孩子犯错多一些包容,控制好情绪,孩子内心安全感充足,会更加勇敢地去探索、试错,发展各项能力。这份被接纳、被爱的底气,让他将来遇到再大的困难,都敢于向家庭求助。“我很愿意听你说”心理学专家丛非丛曾说:“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这很重要。你只有真正去了解他,理解他,成为他的朋友,你才能真正关心到他的成长。成为他的朋友,不仅是要陪他玩,哄他开心,更要走入他的内心,听他的心声,站在他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替他着想,完成共情。”遗憾的是,很多家长,都做不到认真、耐心地听孩子说说话。常常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看待孩子,不把他的话当回事,随意评判、怀疑孩子。比如放学路上,孩子沮丧地跟妈妈说:“唉,今天老师批评我了。”妈妈:“肯定是你不认真听讲。”其实孩子是被老师冤枉了,正想跟妈妈说说心里的委屈,然而妈妈无端的揣测,让孩子更受伤了。哥哥和弟弟一起玩,想给弟弟倒水喝,不小心把杯子摔了,水洒了一地。妈妈赶过来,立马就开始责怪哥哥:“成天就知道闯祸!”还没了解实情,第一反应就是批评、指责。再比如,孩子最近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很挫败,抱怨了一句:“唉,上学真累。”家长听了,马上激动起来,开始向孩子输出大道理。不懂倾听的家长,很容易误解孩子,破坏他的自尊心、自我价值感。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不信任、不认可,时间久了,越来越不愿意跟父母沟通,亲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爱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放下高高在上的成人思维和偏见,俯身进入孩子的世界。不管发生什么,孩子说了什么,都不要带着偏见,去随意揣测他、怀疑他、指责他,多信任孩子,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先学会做一个倾听者,问问孩子:“发生什么事了?我很愿意听你说说。”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和空间,了解清楚事情的全貌后,再去引导孩子。被倾听的孩子,会因为这份尊重而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和爱,能够确认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总结起来,无条件的爱落到实处,无非就是几个关键词:尊重、接纳、理解、信任。家长围绕着这几个关键词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方式,相信孩子会更好地感受到你的爱。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苏东坡传》:只要心态足够好,世间苦乐何足道

《苏东坡传》:只要心态足够好,世间苦乐何足道

林语堂说: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就是苏东坡。也无怪乎林语堂这么说,苏东坡这人,确实值得人们的偏爱,他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能自得其乐;他又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看不惯奸臣,看不惯伪君子,嫉恶如仇;他诗词书画,样样精通,是美食制造家,又是酿酒实验家,是工程师,他还修仙炼丹,毕生都渴望见到仙人。他是一个真正活得快乐的人,别人看了或者听了他的人生,也会觉得快乐。写《苏东坡传》的林语堂就说,写这本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1036年,苏洵二十七岁,性格古怪,思想独立,沉默寡言。一介白衣书生,没有功名,也不见才名,精神还饱受摧残,他用一个玉镯子换来一幅张仙人的画像,挂在家中,过去七年,他天天对着仙人祈祷。这一年,12月19日,他的大儿子苏轼出世了,三年后,小儿子苏辙也来到了这个世界。到此之时,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三苏,终于聚齐了。苏洵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天才,年轻时不爱读书爱玩乐,二十七岁时才发奋读书,但也是时运不济,考试名落孙山,后来还跟着两个儿子一起进京赶考。他的儿子苏轼,聪颖无比,六岁入学,放学回家就盯着鸟窝看,但心善的母亲告诫过他们,不要抓鸟。十岁能写不凡的诗句,有一次,苏洵外出游学,苏母教苏轼读书,读到《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如果我要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苏母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范滂何许人也?有诗云:慨然揽辔志澄清,一激谁知党祸成。母子可怜终死别,庶几广孝在扬名。总言而之,少年大志,澄清宇内,志行高洁,勇敢无畏。而十岁的苏轼,想做的就是这样的人。此后,他读经史,读诗书,也像那个年代的所有读书人那样,努力备战科考。18岁时,苏轼“博通经史”,能诗善画。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下,他娶了15岁的王弗。第二年,十六岁的苏辙也成了亲立了室之后,父子三人便带上盘缠,启程赴京。这时候的苏洵已47岁,拿到了两封推荐信,一封是给文坛泰斗欧阳修的,还有一封是给大诗人梅尧臣的。苏轼参加科考的那一年,主考官是文坛泰斗欧阳修。阅卷时,读到一篇名为《刑赏忠厚论》的文章,欧阳修大喜,想评为第一,但他觉得这文章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只好放在第二名。后来才知道,这是眉山苏子瞻之文。同为考官的梅尧臣,发现文章里有一段: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梅尧臣自诩熟读经史典籍,却想不到这句话出于何处,但又不好直说。便问苏轼:“尧和皋陶这段话见于何书?我一时想不起在何处读过。”苏轼说:“是我所杜撰。”梅尧臣大惊。苏轼接着说: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之中耳。而欧阳修读了苏轼的信,对同僚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据说欧阳修还对儿子说: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我。意思是,他们将谈论苏轼。苏轼的官场生涯开局大好,但天有不测风云,家中竟传来母亲病故的消息,不得不赶回家奔丧。守丧三年,重赴京都,沿途所见,风光旖旎,有樵夫在山中砍柴,有苍鹰在天空悠哉悠哉地翱翔,自由自在,不受拘束。苏轼也想,人生苦短,这样为了功名利禄而活在枷锁之中,究竟值不值得?有老船夫给他们讲些鬼怪故事,苏轼听了,他想:“人也许可以成仙,苦难就在于难忘人欲耳。”他一生都相信有神仙,也相信自己可以成仙。一路下来,兄弟二人诗歌唱和,抵京之时,写诗已然百首。此时的苏轼,仕途之路不断向上,文名也日渐高升,他们与名家交往,诗文为人所爱慕,可谓志得意满。苏轼的人生里第一次和弟弟分离,是在1061年,他被认命为凤翔府判官。此后三年,苏轼在京外,弟弟在京城,两人一月互寄诗一首,隔空唱和。在凤翔,处理完公务,苏轼就出去游玩,夜间举杯在手,月影婆娑。他为人处事,天真浪漫,交友广阔,而且推心置腹,妻子警告他,速成的友情是靠不住的。那时候的苏轼,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忙起来,不忙就不爽。凤翔干旱,农民求雨,可雨还不下,苏轼就开始写文章给管雨的雨神讲道理,滔滔不绝地讲了一大堆。后来终于下雨了,他高兴不已,把后花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他知道,人活着,还是要信点什么,所以他不说农民迷信,不说求雨没用,反而自己也跟着向天祈祷。他一生所到之处,不是治水,就是救旱。还与各种牛鬼蛇神打交道,有一次,随从里有一个人突然发疯,脱自己的衣服,直到脱个精光,其他人说这是触怒了山神,苏轼走进庙里,向山神讲道理。又有一次,儿媳妇中了邪,如同鬼上身,他也同鬼讲道理,讲着讲着,儿媳妇果然好了。他有个上司,人不坏,但他拜见时,老是让他等,他就写文章微微嘲讽捉弄。后来,被安排到史馆工作,有机会读大量珍本典籍。可他的妻子王弗又突遭横祸,病逝了,次年四月,父亲苏洵也因病去世,苏轼回家奔丧。等他再次回到朝堂时,王安石的新社会实验已经开始了。1069年,苏轼兄弟守丧期满,重回京都,那年王安石被认命为副宰相,大刀阔斧地清除异己,培养自己的势力,全国开始变法,官场变得乌烟瘴气。无数读书人群起反对,苏轼也不赞同。王安石是个倔脾气,一意孤行地变法。一大波人都劝不动,皇帝也不听劝,很多人心灰意冷,欧阳修辞职养老,退隐林泉,司马光被派去外地工作。苏轼也是倔脾气,坚决不与王安石为伍,可皇帝不听劝谏,他写了一份万字谏书,也毫无作用。为了眼不见心不烦,索性离京工作,做了杭州通判。他说:眼看时事力难胜,贪恋君恩退未能。他就是这么真诚,说自己就是贪恋君恩,所以不去隐居。苏轼和杭州,有时候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杭州,不能不想到苏轼,想到苏轼,也不能不想到杭州。初到杭州住处,住处南见钱塘江,北望西湖,在公馆俯瞰西湖,这一看,我们的诗人就找到了快乐。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苏夫人清晨起身,打开窗户,西湖上小舟点点。西湖附近三百六十寺,苏轼走到寺庙,与山僧闲话,在暮色黄昏、万家灯火中缓缓归家。他常常漫游山中,向老和尚借来一把躺椅,搬到竹林阴凉处,脱下长袍褂子,赤背躺着睡觉。偶尔闲情到了,也帮助妓女写词戏弄高僧。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妓女一唱,听得老和尚开口大笑。有些和尚不守清规,寻花问柳不成,最后因爱杀人,他也写:这个秃奴,修行忒煞。遇到暴政下的灾民,他也写抗暴诗,辛酸凄苦,令人落泪。也正是在杭州,苏轼发现了词这种形式的“诗余”,极其喜爱,第二年开始大量填词,这一填,就改变了宋词一贯的眼界。以前的词,写的大多感伤,如闺怨,苏轼不干,他写自己的感悟,见到啥写啥,词的眼见,立马开阔。他游遍杭州,写遍杭州,也吃遍杭州,他想为人民做更多的事,奈何官职太小,人微言轻,他便将自己所见所闻写出来,将自己所思所感写出来,他的思想越来越成熟,心胸也越来越开阔。杭州之后,苏轼请求去山东,于是被派到密州做了太守。和杭州的朋友告别后,他就携带家眷北上密州,沿途所见,惨不忍睹,饿殍遍野。苏轼看见尸体,就和家人停下来掩埋,一路走,一路埋,还一路救了几十个孤儿。密州很穷,苏轼的俸禄又有所减少,他为官清廉,越活越穷。最痛苦的,还是心灵,他无比沮丧,可是越是痛苦,他就越是平和,越是沮丧,他就越是乐观。他越来越喜欢陶渊明,觉得自己跟陶渊明,实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也写“田园诗”:杖藜观物化,亦以观我生。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读起来,简直与陶渊明不相上下,此时的苏轼,与自然已然浑然一体。他写《吏隐亭》: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昨夜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思念弟弟,他就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076年,苏轼40岁,调离密州,做了徐州太守。徐州发了洪水,苏轼奋不顾身,亲自参与抢救,晚上就睡在城墙上,有富人想要离开,苏轼就对他们说,我不走,你们也不要走。洪水过后,他兴建防水措施,为民请命,身先士卒。四十二岁那年,他调离徐州,前往湖州任职。上任后,他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里面自嘲说:“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因为这几句话,他被朝廷的“键盘侠”抓住了小辫子,说他讽刺朝廷,大逆不道,还从他以前写的诗词里找出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苏轼锒铛入狱。官差来抓他的时候,全家大哭,苏轼还笑着讲了一个故事,把苏夫人逗得大笑。有人欲置他于死地,还找了好多理由,理由一,皇恩浩荡宽容,但苏轼死不悔改,为人又臭又硬;理由二,苏轼写诗浅薄荒谬,但影响很大。有人要他死,也有人在救他。政治上的老对头王安石虽然已经退隐,但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审问过后,他把这事放到了一边,每晚呼呼大睡,鼻息如雷。最终,苏轼被贬去黄州为团练副使,实际上无权无钱的一个职位。在监狱里四个多月,很多事情他看淡了,也看轻了,出来那天,他用鼻子嗅了嗅新鲜空气,任由微风吹在脸上,喝了酒,他又诗兴大发,写了两首诗。写完之后,他掷笔一笑,“我真是不可救药。”苏轼一生最大的转折,或许就是从入狱开始了。此前他的仕途,虽然小有波折,但一直没有什么大的风浪。但此后,他的人生起起落落,大风大浪,一直不断。不比苏杭,黄州只是一个穷苦的小镇,此时的苏轼,人到中年,官职只是一个有名无实,还没钱的空架子。初到黄州,他住在寺院,与僧人为伴,太守热诚相待,经常请他喝酒。黄州多雨,气象昏昏。下雨的时候,他就赖床不起,临近黄昏,就去散步,有时候有朋友寻他,就两人一起去山里游玩。等家人都到了,钱也快用完了,往后该如何生活,他还不知道。他常竹杖芒鞋,外出游玩,一叶小舟,与渔樵为伍,被醉汉东推西搡,或者粗语相骂,他不生气,还“自喜渐不为人识”。他的样子,看起来不像是当官的人,毫无官架子。日子越过越穷,有朋友为他的生计担忧,就帮他在城东数百米的山坡上搞到数十亩地,他在坡上盖了房子,自称东坡居士。他和农民一样,天不下雨干旱时,心里担忧,等到下雨的时候,他和所有农民一样欢天喜地,“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他种地时,头戴斗笠,手扶犁耙,在山边田间耕作,种子种下去了,孩子跑来告诉他长出来绿苗时,他高兴得像孩子一样跳起来。他看着稻子长得好,心中得意而满足。全然不像苏学士,倒像老农民。耕作之暇,他到城里去喝酒,喝得醉了,路边草地躺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时,好心的农民把他叫醒。喝酒晚了,城门关了,他就翻墙回家。有时候夜色很美,他就泛舟出游,一个人在江上喝酒,边喝边唱: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第二天有人谣传说苏东坡写了这首词,自杀了,吓得太守面色大变,赶紧到苏东坡家里去看,但见苏东坡鼻息雷鸣,呼呼大睡。在黄州,他的妾室朝云生了一个儿子,苏东坡就写诗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病无灾到公卿。他游赤壁,写了《前赤壁赋》还不够,后来再游,又写了《后赤壁赋》。此时的苏东坡,心境越来越平和,心胸越来越豁达,对命运的不平,他从不抱怨,对人生的苦难,他坦然面对。他成了我们知道的苏东坡。古人说,君子远庖厨。苏东坡不干。苏东坡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好吃的。黄州猪肉便宜,但他觉得,有钱人不吃,没钱人又不懂做。他买来猪肉,放点酱油,慢火炖几个小时,就是东坡肉。他做鱼也很讲究。选一条鲤鱼,用冷水洗干净,擦一点儿盐,鱼肚子里塞上白菜心,放在锅里,加上几根小葱白,不用翻动。鱼半熟时,放几片生姜,浇上一点咸萝卜汁,在加上一点儿米酒。鱼快好时,再放上一点橘子皮。趁热端到桌上吃。他还发明了一种东坡汤,还推荐给和尚吃,做法简单。用双层的锅,米饭在菜汤上蒸,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加点儿生姜,汤里也加些米。这样,饭菜同时熟。这样的生活,让他觉得,自己就像陶渊明,说陶渊明可能就是他的前身。他把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变成民歌,教给农民,唱歌的时候,他暂时放下梨耙,捡起一根小棍,在牛角上打拍子,和农夫们一起唱。哪怕自身也比较艰难,但是他还是心怀善良,当地有杀婴习俗,人家照例只养二男一女,多生就杀死。苏东坡听闻后,痛心疾首,就出面成立了一个救儿会,向富人募捐,深入村里调查贫苦的孕妇,若答应养育婴儿,就给她一些金钱、食物、衣服。在黄州时,苏东坡还去道观里闭关四十九天,深居不出,练习断食和气功。他研读佛经,和和尚探讨禅理。他还炼丹,为了炼丹,还写信向太守请教炼丹方子。他还写了两篇关于炼丹的文章,一篇《阳丹决》,一篇《阴丹诀》,此后,直到他生命终了,他都一直想求得真正的仙丹,达到长生。他相信有长生的人,有长生的可能。有人向他请教长生秘方,他告诉人家,长生有四要: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睡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如此可爱,如此好玩,如此有才。黄州数年,苏东坡又被调到另一个地方。他照例写了谢表,皇帝看了说:“苏轼真是天才。”他的政敌说,“他在谢表里还是口出怨言。”皇帝说:“我了解他。”不久后,皇帝驾崩,新帝继位,太后摄政,苏东坡得到重用,一路高升,八个月的时间,他升官三次,可谓一时无两。那时候,他四十九岁。但苏东坡还是苏东坡,即便曾遭大难,但他依旧活得率真。有一次他去拜访宰相,不料宰相正在睡觉,苏东坡等了很久,等到宰相出来时,苏东坡指着一只乌龟说,这种东西有什么稀奇,难得的是一种三对眼睛的乌龟。宰相瞪大眼睛,不信。他说:“三对眼睛的乌龟,睡觉时,要睡普通乌龟的三倍。”有一次,他对朋友说,吃饭时只有米饭、萝卜,一个清淡的汤,他就十分满足。朋友请他去吃饭,请帖上说,将以“皛饭”招待他。苏东坡从来没听过,等他到了的时候,朋友准备了简单的一餐,一碗白米饭,一盘白萝卜,一碗没有颜色的汤。苏东坡这才知道,自己被捉弄了。他不服,也打算请朋友吃个“毳餐”,朋友来了,苏东坡请他坐下,过了好久,也不见上菜。朋友问,饭呢?苏东坡说,咱们开始吃吧,不用等了,快吃“毳餐”吧,“毳餐”就是毛米饭,毛萝卜,毛汤。朋友知道,自己被戏弄了,苏东坡大笑,然后才开始上菜,两人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有次饱餐之后,他问家中女人肚中何所有。有人说,一肚子学问。有人说,一肚子墨水。也有人说,一肚子漂亮诗文。朝云说,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听后大笑。他大概也知道,自己有些不合时宜,但他还是如此行事。这才是苏东坡。有人当官是为了权势,有人当官是为了光宗耀祖,苏轼当官,是为了为民做事。朝廷腐败,他就抗击腐败。但真正做事的人,毕竟不多,苏东坡做起来,也是阻碍重重,不断有小人使绊子。他也想辞职不干,独善其身,最后退而求其次,请求外放,去了杭州做太守。再次到杭州做官,苏东坡眼见杭州五十万人民,却没有一家公立医院,他就成立了一家公立医院,就是安乐坊。三年之内,救了上千个病人。他见杭州人民用水困难,居民只能饮用有咸味的水,否则就要一文钱一桶去买西湖的淡水,所以他兴建水利,让家家户户都能用上甘甜的淡水。他眼见西湖杂草丛生,湖面快速缩小,就亲自设计,疏浚西湖,用淤泥在中间建了一道苏堤,在数千工人的努力下,耗时一百多天,才完成整个工程。不仅增加了西湖的实用价值,还增加了西湖的美。可苏东坡的命运,大风大浪,大起大落,此次风光并没有持续很久。1094年,苏东坡被贬到岭南,此时的苏东坡,已经57岁,将历经1500里,自中国北部到中国南部。那时候的岭南,还是蛮荒之地。他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到了不久,他就说“鸡犬识东坡”了。他买了一些上好的檀香,在家中点燃静坐,细思往日对错,窗外凉风袭来,乌鸦把酣睡的他唤醒,忽然觉得自己是无官一身轻。他告诉朋友说,自己已然乐天知命。他又开始穷了。惠州市井寥落,一天杀一只羊,他不和当官的人抢,就买来一些羊脊骨,发明了烤羊脊骨。“煮熟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焦食之。”他喜欢喝酒,因此四处打听了桂酒的酿造之法,刻在石头上,藏在罗浮铁桥下,等有缘人来寻。他自己酿酒,有次一边滤酒一边喝,直到醉得不省人事。他曾试着酿造橘子酒和松酒。他甚至都打算在惠州安家了,在一个小山坡上盖房子,房子盖得很精细,种了许多果子树。他写了两行诗,写他在春风中午睡,屋后寺院的钟声从远处传来,一片静美舒适。朝廷有人看了,说:原来苏东坡过得满舒服。于是,朝廷一声令下,他又被贬到儋州去了。他年纪已大,对朋友说: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1097年7月,苏东坡到达海南,他住的官舍,破旧不堪,下雨的时候,到处漏水,苏东坡得把床东挪西挪。他的生活确实很苦。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唯有一幸,无甚瘴也。他又告诉朋友: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忧。但苏东坡不愧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虽然有时候他和儿子“相对如两苦行僧耳”,那年冬天,更是一点食物接济都没有,饥饿难耐,苏东坡开始煮苍耳为食。就算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也自得其乐地生活,和当地人打成一片。有一天,他头顶一个大西瓜,在田地里边走边唱,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说:翰林大人,你过去曾在朝当大官,现在想来,是不是如一场春梦?苏东坡听后,觉得有趣,写了一首诗,把老太太称为春梦婆。他觉得自己可能会老死儋州,但他又被调回内地,只是依然东奔西走,1101年7月18日,他已经病了很长时间了,自觉命不久矣,他把孩子们叫到身边,对他们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他还嘱咐孩子,他死后,要弟弟自由给他写墓志铭。不久后,苏东坡与世长辞,留下了他一生的传奇,到另一个世界继续做他的乐天派去了。有句话说,苏东坡这一生,只做自己,不做人。做人要论得失,要考虑怎么相处,他不干,一辈子也没干过。他身在官场,从不阿谀奉承,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从不瞻前顾后,活得潇潇洒洒。他生为人,有朋友有敌人,对于朋友,他坦率有趣,对于敌人,他也不怀恨在心,王安石是他的敌人,但王安石下野之后,苏东坡还去探望过王安石,两个大文豪相谈许久,不为仇恨羁绊,活得坦荡率真。他一生有过高光时刻,但于他,似乎也只是普通寻常,只是换种方式做事罢了,这才是洒脱。他受过许多苦,但他坦然面对,那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的性格,简直令人喜爱不已。林语堂说: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他为官时,是苏轼;他为民时,也是苏轼。今天,我们读苏东坡,读的是他的豪放,读的是他的旷达,读的是他的智慧,读的是他那从头到尾的洒脱。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